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! 少說一句話,多念一聲佛! 南無阿彌陀佛 _()_

目前分類:開示法語 (1008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  你有過,若不能改,那過是永遠存在的,你若能改過自新,罪就消滅,沒有了。

  善人不怨人,怨人的人就是惡人。

文章標籤

以戒為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涅槃經上有這個含義,從這個意義上來講,眾生啊有三世,三世怎樣理解呢? 三世就是這一世,過去世和未來世。過去世又包括了,過去一世一世又一世,未來世也是這樣,流轉不息這是這樣。再這裡再展開一點點,「世」是什麼含義? 世啊是一個時間概念,實際上他表達的是一種時間,一種時間表示法。

  比方說我們把世以一個小時為單位的話,我們現在從兩點到三點,這一個小時,那麼我們這是這個世這一世。兩點以前從一點到兩點那就是過去世了。能理解嗎? 這是佛法的原理,那麼一點到再向後推,十二點到一點的時候,那就是上一世的上一世了。以一個時間,就是以一個小時為單位作為世計算的話,那麼十二點到一點,那是過去第三世了。對不對,那麼十一點到十二點是前第四世了。可以這樣說,我們前第四世的時候,在吃飯,明白了嗎? 我們這一世在聽經聞法,在講經就這麼簡單,不迷信了吧。

文章標籤

以戒為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學佛的人常常誤以為自己有定課,有在念佛、禮佛、拜懺就是有在用功修行,這只是形式,當然不可以沒有形式,但是我們更要注意實質。

  拜佛的目的在消除我執,念佛的目的在於不要隨順妄想及顛倒的念頭,凡是佛號以外的想法都算是顛倒的念頭; 心中常有自己想要這樣做、想那樣做,這些都是顛倒。所以在學佛修行時,怎麼樣才算是真正的用功,怎麼樣算學了有真正得力,就看自己的「我見」、「我慢」、「我愛」有沒有減少,如果妄想越念越多,我見越拜越大,那就顯示在念佛用功時絲毫沒有得力。聽經不是在於聽得多或少,念佛有念多少聲或念多久時間,這些都只是熏習,雖然沒有這些熏習也沒有辦法成就,但是要相當的清楚,熏習佛法的目的,是要在日用生活當中,看自己還起不起煩惱? 遇事對人時自己的「我見」有沒有起來? 事情跟自己想法相違背、跟你的愛好相違背時,心裡有沒有生煩惱?如果有,那就要趕緊懺悔!

文章標籤

以戒為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現在的學佛人很多都認識不到自己的錯誤,更不會接受他人的勸告,自我感覺良好——「我是個好人,我是個善良的人……」自以為是。若是有人說他,就會很生氣,甚至和別人爭吵。

  就算別人好言相勸「別這樣,你選擇的路是錯誤的,你這樣做是不對的。」也沒用,根本不聽。作為一個上師,我說都不管用。自己不知道錯,他人勸說也不接受,這種人就是無藥可救。

文章標籤

以戒為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上妙下祥法師講述的《吉祥經講記》

上妙下祥法師講述:第二個,正思惟,以正分別如上諸法。這個正思惟有兩種說法:正確的方法去思惟——誰能說一說什麼叫正思惟?

文章標籤

以戒為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我們追求欲樂的,念老比喻說,如蛾撲火,自焚其身,這一點沒有錯。追求世俗五欲之樂,到最後都是什麼?身體垮下去了,滿身的毛病,最後可能死得非常悲慘。死之後那就更可怕了,到三途去受報,皆是因為貪心感得的這種惡報。

所以下面念老說,「是以不良之人,身心不正,常懷邪惡,常念婬佚」,世間人因為貪圖幻妄之樂,迷惑顛倒,追求那些刀尖之蜜。這個形容,古德講得非常貼切,我們追求欲樂滿足,就好像用舌頭舔那個鋒利的刀口上的蜜,嘗那個一點甜味,還沒有享受到什麼甜味,那舌頭就割斷了,世間追求淫慾的都是這樣。

文章標籤

以戒為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摘自老法師《2014淨土大經科注》第105集 2014年9月 8日 

  前清慈雲灌頂法師,這在佛法裡頭很有名氣,他的著作非常多,日本《卍字續藏》收了他的將近三十種。我講《大勢至圓通章》,還有講一部什麼經的時候,我參考他的注解,好像是《觀經》參考他注解。注解裡頭有一句話,我們凡夫造作罪業極重,所有一切懺法都失效,所有一切經都沒辦法救你,最後他說還有一法——阿彌陀佛,這一句阿彌陀佛能幫助你、能救你,灌頂法師說的。看看時間久了,我都不記得了,大概《觀經直指》裡頭有,我講《觀無量壽佛經》參考他的,說的是真話。我講《大勢至圓通章》,我就用他的注解。

文章標籤

以戒為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龍樹菩薩在《親友書》裡講了六種損害名譽之法。

一、賭博。

文章標籤

以戒為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學佛之人,一舉一動,皆須留心。至於念佛,必須志誠。或有時心中悲痛起來,此也是善根發現之相,切不可令其常常如是,否則必著悲魔。凡有適意事,不可過於歡喜,否則必著歡喜魔。念佛時,眼皮須垂下,不可提神過甚,以致心火上炎,或有頭頂發癢發痛等毛病,必須調停適中。大聲念,不可過於致力,以防受病。掐(音恰)珠念,能防懈怠,靜坐時,切不可掐,掐則指動而心不能定,久必受病。看經論,及各典章,不可急躁,須多看,急躁不能凝靜,必難得其旨趣。

  參考譯文

文章標籤

以戒為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不要自私自利,不要有一種妒嫉障礙心。對佛法,我們明白了,如另外一個人比我更明白,切記不要生一種妒嫉心,你若妒嫉人,自己將來要受愚癡的果報。在佛法裡邊,自己盡自己的心,切記不要生妒嫉人的心,不要生障礙人的心。

不是說,有一個人開悟了,我沒有開悟,喔,氣得不得了:「唉呀,真是!佛都不公平,怎麼叫他開悟,不叫我開悟呢?這真是!」就生出一種無明來了。或者有一個人聽講經聽得很明白,他的智慧也很高,很聰明,學東西也學得快;念《楞嚴咒》,他幾天就念會了——幾天念不會的,大約念兩個月也念會了。「哦,我沒有念會呢!」這妒嫉得不得了:「啊,你怎麼跑到我前頭去了?你怎麼先念會了?」這都是一種妒嫉心。 

文章標籤

以戒為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「不肯施與」是吝啬,不能修三種布施。修「財布施」得財富,修「法布施」得聰明智慧,修「無畏布施」得健康長壽,這三樣都是人想得到的,但是統統做錯了,吝財、吝法、不肯修無畏,還要殺生、還要吃肉。「無畏布施」第一個就是素食,不吃眾生肉、不殺生,這得長壽,健康長壽。

  【解】《嘉祥疏》曰:「『‘無一隨者』,神識孤游戲,財留在自界。」蓋萬般將不去,惟有業隨身也。這兩句話要記住,真話,常常看、常常想著。人到最後決定是獨死獨去,「無一隨者」,沒有人隨你的。

文章標籤

以戒為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為什麼佛要禁止五辛? 它的性質會引發情欲,它跟這個有關係。所以凡是自己對於五戒十善不能守得清楚的,佛就講了,這個要最好回避。如果大乘佛法,到了你能夠在一切境界裡頭不起心不動念,什麼都能吃。佛很講理的,無非是保護我們把五戒十善做好、做圓滿。這個就是容易引起性衝動,所以也避免邪淫。佛門的戒律都是保護自己的身心清淨、一塵不染。

  淨土法門,願力還是最重要。有沒有例外的? 我覺得有。阿彌陀佛的願力,什麼樣的眾生都渡,只要你不是現行犯,當下故意犯這些齋戒,阿彌陀佛統統原諒你,只要你信、願、行這三個條件具足,他就來了。真相信,不懷疑; 願意去,極樂世界好,我很樂意去,不猶豫; 第三個,這一句佛號不間斷,無量無邊功德。要相信阿彌陀佛,要真正求生淨土。

文章標籤

以戒為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淨土宗祖師告訴我們,如果一個修行人沒有對淨土法門產生正信,不能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話,他是泛泛悠悠修其他的法門,其結果就叫第三世怨。

  「第三世怨」怎麼理解? 就是今生的一個惡人造作五逆十惡,他當生下地獄; 那麼一個泛泛悠悠修行佛法的人,他是下一輩子得人天福報,借人天福報富貴之處來造孽,是第三世下地獄,這就叫第三世怨。所以建立正信、正見,求生淨土,對我們修行人是極為重要的。因為你今生的佛法修行——他也會持戒,也會誦經,你就剛剛上午講的那個孝女修行,下一輩子成了黃山谷——黃庭堅,黃庭堅他的文采很好,他早年也差點誤入歧途,他就喜歡寫那些艷詞啊——很哀艷的,創作小說——愛情小說、愛情詩詞啊,他寫得很多,也讓人很愛讀。有一天他跟那個——當時宋代有位畫家叫李伯時,又叫李公麟,他是喜歡畫畫的,他畫馬畫得非常惟妙惟肖。這個李公麟畫馬最後得到什麼結果? 現生就在床上變成一匹馬——他天天去想這個。

文章標籤

以戒為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釋迦族被滅族這個故事各位都知道——殺魚的,手腳都被切掉; 抓魚的,被反綁淹在水裡死掉; 吃魚的也通通被殺掉。所以各位,千萬不要再吃魚了,不然躲不過那業力啊。業力非常強大,若不懺除,業力成熟了,各位看網路,吃豬的身上長出豬的臉,對不對? 墮胎的醫生身上有胎兒的印記,業力成熟很可怕的。

  我以前在家還沒覺得,是出家以後,人家要我去助念,去看那些疑難雜症,很可怕,看了真的會怕,業力很可怕。所以我們現在要努力懺悔。

文章標籤

以戒為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世間的榮華富貴、名聲地位等都是無常和不可信賴的,我們不能太執著這些。追求世間福報的同時,自己也會遭受很多身心上的痛苦,同時還會造下無窮的惡業,將來這些惡果都要成熟在自己的身心上,由自己來感受。

  我們應當去尋找內在的東西,去尋找內心的喜悅,去修究竟的智慧,這些才是真正可以信賴的,才是真實不虛的,才是最珍貴的。

文章標籤

以戒為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釋迦牟尼佛自認是世界上最平凡的人,所以他沒有煩惱。而大多數的人卻將自己當作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、最不平凡的人,也正由於我們自覺了不起、不平凡,而過著煩惱不堪的日子。像我們的立法院,終日爭執不休,民意代表彼此互罵。如果想要過得快樂,我們就該好好的學佛,如果有因緣學佛,卻錯失了良機,那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,因為佛法實在太偉大了。所以,我二十四小時都保持著很歡喜的心情。現在要讓我生氣,恐怕也很難了。縱然有,那也是相當罕見的。因為,當我們已經覺悟了人生,對世間的一切,就覺得沒什麼好爭執的。你要贏,就讓你贏,我也沒有輸啊!

與其兩人爭得臉紅脖子粗,倒不如轉個念頭,讓對方贏,自己也獲得解脫。你想贏,卻贏得忿恨不已;我認輸,卻輸得快活無比,這樣一來,任誰都要選擇輸了,又有誰要贏呢?有一種人非常好辯,而且一定要爭勝,但他雖然在言語上爭贏了,卻贏得血脈噴張,夜不成寐。換做是我,就寧可選擇認輸。反正不和人爭辯,心情平靜,沒有所謂的勝負輸贏,當然可以睡得很安穩。在這種情形下,大家都要選擇輸,誰要贏呢?所以毋須爭執,有什麼意見,共同提出來,好好地檢討,不要使性子,不要暴躁,大家冷靜地研究,謀求解決之道。

文章標籤

以戒為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有一次懺公帶領了我們一大堆的法師,還有這些護法居士,去參廣欽老和尚,廣欽老和尚就坐在那籐椅上。

那時候我在南普陀佛學院,因為我們總共差不多有二十多個大殿,大的、小的統統拜,我們沒意見。因為煮飯九點十五分就煮好了,我們那個院長他又很堅持,要我們十一點十五分才吃飯(台中南普陀佛學院一律持午,一到時間筷子一律統統放下,持午非常嚴格的)。冬天寒流來吃下去一直腹瀉……我們因為剛剛出家作沙彌,就對院長有一點意見。為什麼九點十五分就煮好了,念經念這麼久呢?十一點十五分才給我們飯吃,我們要熱一熱,院長又罵。

文章標籤

以戒為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有一位在家居士去拜訪廣欽老和尚。老和尚問他說:「你有沒有在修行啊?」

  居士回答:「有啊! 我每天早上拜佛一個鐘頭,晚上也拜一個鐘頭,每天要拜佛好幾百拜,念佛好幾百聲。」

文章標籤

以戒為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學佛的同學們最重要的是早晚功課,早晚功課不是念給佛菩薩聽的,不著重形式。早課的用意在提醒自己,希望這一天處事待人接物,不要忘記佛陀的教誨,早課用意在此地。

晚課是反省,反省我今天一天對人、對事、對物,有哪些做的是對的、正確的,有哪些是做錯?晚課是反省。做對了的,明天繼續要保持,做錯了的,明天一定要改正,這個早晚課做得就有功德了。

文章標籤

以戒為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學佛應掌握重點

  以下介紹學佛的戒規及重點,大家若能確實把握,這七天就不虛此行了。我們是為了往生極樂世界,了生死而來打佛七的,所以重點要抓住。

文章標籤

以戒為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Close

您尚未登入,將以訪客身份留言。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

請輸入暱稱 (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)

請輸入標題 (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)

請輸入內容 (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)

reload

請輸入左方認證碼:

看不懂,換張圖

請輸入驗證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