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! 少說一句話,多念一聲佛! 南無阿彌陀佛 _()_

目前分類:禪茶一悟 (30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有的時候,別人對我們莫名其妙地熱情,有的時候又無端地冷漠;有的時候,我們與別人打招呼,而對方卻視而不見;有時候,我們與別人交談,對方好像心不在焉,忽冷忽熱…也許這些都沒有理由,只是一種偶然,也許是我們過於敏感了,所以我們不必太在意,要用一顆平常的心對待。

別人對我們微笑,我們也報以微笑就可以了,不必去想微笑後面的動機和含義。同樣,別人對我們視而不見,冷面相向時,我們也大可不必疑神疑鬼,自己嚇自己,自己折磨自己。也許別人本是無心的,或他本人正陷入苦悶之中,只因我們過於多心,才是別人的態度有了一種特殊的意義。有的時候,我們自己遇到麻煩的事、生活不太如意、情緒不好,別人在與我們打招呼、交談時,也會這樣的,換位想想,也就沒有什麼了。

以戒為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修行是什麼,是不是一定要脫離生活跑到廟裡拜佛念經呢,是不是一定要專職打坐、閱讀靈修書呢? 當生活出現了問題,我們總感覺是生活的問題打亂了我們的修行。

其實修行與生活是一體的,修行的目的也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,離開了生活談修行,總不免是在逃避問題……

以戒為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南懷瑾老師:

像你們又修道又念佛又學密宗,其實我當年也一樣,反正有道我就拜。密宗也好,顯教也好,我都搞了很久,最後我一道都不道,才曉得道原來還在我自己,我何必外求呢!可是不先經過那些冤枉路,死不了心。所以現在這些在家出家的同學,想要到外面學,我說趕快去!趕快去!因為我有過經驗的,引用憨山大師一句話,是「以絕他日妄想」。你現在趁年輕學完了,將來年紀大放下來去做工夫,外面再怎麼鬧熱,說死了你都不聽了,因為你都會了都懂了,都經歷過了。可是啊,話雖如此,以我的經驗,出去了就在外面迷糊、永遠轉不回來了的也很多。

文章標籤

以戒為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社會上還有一種說法:「人善被人欺,馬善被人騎。」這種說法聽起來好像有一些道理,好像惡人沒人敢欺,善人到處受氣。

佛教講三世因果。有一首偈頌:「人惡人怕天不怕,人善人欺天不欺。善惡到頭終有報,只爭來早與來遲。」天就是指因果規律。

以戒為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【災難越來越多,趕快修,修一分,一分的功德】

廣欽老和尚在往生前不久,有數天一直對所有人反覆說:「災難越來越多,趕快修,趕快修,修一分,一分的功德;修一千分,一千分的功德;修一萬分,一萬分的功德!」老人家很耐心一一地說,這是最懇切的勉勵了,信得過老人家的話便老實念佛,一門深入,不要再徘徊!

文章標籤

以戒為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聯合國衛生組織公布了十大垃圾食物,我們也來了解一下。佛法講,法布施有三種方式:「示轉、勸轉、證轉。」你把道理告訴他,他能接受,這是示轉。講一次沒有用,還要苦口婆心講好多年,終於把他勸動了,這是勸轉。必須證明給他看,他才信,就是證轉。我是垃圾食物的證轉,我長得很瘦,看得出來吃了很多垃圾食物。麥當勞算不算垃圾食物?麥當勞屬於不均衡食物,因為它用的是乾淨的油,只是蔬菜、水果太少,所以營養不均衡。哪些是十大垃圾食物?

第一、「油炸類」。現在有一種難醫治的病,就是心血管疾病,這是油炸類的食物吃多了,致使血管容易阻塞,所以中風、動脈硬化都與此有關。假如要求人完全不吃油炸食品,會令人很有壓力,所以只好勸人盡量少吃。其實我們吃這些油炸類食物時,很不容易消化,打嗝的氣味都不好。

文章標籤

以戒為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一個被鬼追殺的人,跑到寺廟去找一位高僧。

他伏地拜倒說:師父!求您救救我,我一直被一個鬼追殺。

以戒為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最恐怖的「著相」行為

不住相布施並不是說沒有相,或者不行布施,你還是要努力的行於布施,行布施就一定有相,這個關鍵在不著或者不住。

文章標籤

以戒為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孔子晚年三句話對後人影響非常大:

一:時也,命也(時機決定命運) 

文章標籤

以戒為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功德跟福德的差別,「事」是一樣的,「念頭」不一樣

修福不著相,這是功德; 如果著相,是福德。在中國古代,在佛門裡修福最大的是梁武帝,替佛教確實做了很多事情,建立道場有四百八十個,幫助學佛的人出家,成為沙彌、成為比丘,十幾萬人。他著相,所以說是福德,不是功德。達摩祖師那個時候到中國來,跟梁武帝見了面,梁武帝誇耀他為佛教做這麼多好事,向達摩祖師求一個印證,「我做這麼多事情,功德大不大?」達摩祖師告訴他「並無功德」。這一句話把他說惱火了,馬上下令「送客」,把他送走了,也不問青紅皂白,這個是梁武帝修養上差了一點。應該要繼續問「為什麼沒有功德」,要問哪! 不問就把人送走了。可是走了之後也後悔,應該要問一問,怎麼沒有問。那時是傲慢心太重,沒有冷靜想一想,馬上就送客; 要讓他講清楚、講明白了再送客不遲,你看這修養上就差這一層。

文章標籤

以戒為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弘一大師在晚年時,寫了一首詩:「君子之交,其淡如水。執象而求,咫尺千裡。」人和人的感情,淡淡的就好,這樣的關係,能夠維持的久。如果一直濃濃的,兩人濃如蜜,就是要分開的時候。老子說的,大曰逝,逝曰遠,遠曰返。如果一直感情升溫,一定會退溫的,這是宇宙的規律。

  我一直以來都很少打電話給朋友,甚至朋友們在空間上留言,我也不回,qq留言,我有時候也忘記了回。我覺得平平淡淡的就好了。雖然很久不見了,但是見面了,大家還是朋友。因為我們的印象中,一直保存在過去的美好中。就是這一點比較好。

文章標籤

以戒為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明朝憨山德清禅師說:「拋卻身心見法王,前程不必問行藏; 若能識得娘生面,草木叢林盡放光。」人生,要交代給因果,交代給自己; 不要交給神明,不要讓神明來定自己的吉凶,不要請神明來做自家的顧問。

  然而,人就是愚癡,自己對某些事情不能了知的時候,便想要請神明幫忙,神權因此就控制了人生。一個人的吉凶禍福,都有一定的因緣果報之關係,為什麼我們不能自我了知,而要求助於神明呢?

文章標籤

以戒為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「塞翁失馬,焉知非福」,典出《淮南子·人間訓》,是一個值得玩味的故事,至今仍然為人津津樂道。重溫這個故事,並非想借此說明「人生本無常,禍福全由天」,只是當我們也遇到這樣的事時,應該轉換思維:假如我是塞翁,我會怎麼做?

  「禍」者,亦有轉機

文章標籤

以戒為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佛祖在菩提樹下問一人:在世俗的眼中,你有錢、有勢、有一個疼愛自己的妻子,你為什麼還不快樂呢? 此人答曰:正因為如此,我才不知道該如何取捨?

  佛祖笑笑說:我給你講一個故事吧。某日,一游客就要因口渴而死,佛祖憐憫,置一湖於此人面前,但此人滴水未進。佛祖好生奇怪,問之原因。答曰:湖水甚多,而我的肚子又這麼小,既然一口氣不能將它喝完,那麼不如一口都不喝。

文章標籤

以戒為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沒有因緣的話,就算佛陀大慈大悲、神通無礙,也不可能救度你。所以,我們趁現在活著的時候,一定要與阿彌陀佛、釋迦牟尼佛等結上善緣,經常持念佛號、虔誠祈禱。

  關於這個問題,《大智度論》中也有一個很好的公案:有一次佛和阿難到捨衛城化緣,阿難見到一個非常貧窮可憐的婦女,便祈請佛陀去度化她。佛陀說:「她與我沒有因緣,所以對我沒信心,我沒辦法度化她。」阿難不相信,再三地祈求,佛陀也不得不聽阿難的話,親自走到那個婦女面前。但這個婦女根本不願意看佛陀的相好莊嚴,立即就轉身背向佛陀。佛陀於她的四方分別出現,她馬上背過面去,不見佛陀。後來實在沒辦法,佛陀就示現神變,於她的四方上下同時顯現身相,這個婦女索性就閉上眼睛,什麼都不看……。此時阿難才深深意識到:即便是功德圓滿的佛陀,對沒有因緣的眾生也不能度化。

文章標籤

以戒為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有個寺廟,因藏有一串佛祖戴過的念珠而聞名。念珠的供奉之地只有廟裡的老住持和7個弟子知道。7個弟子都很有悟性,老住持覺得將來把衣缽傳給他們中的任何一個,都可以光大佛法。不想那串念珠突然不見了。

  老住持問7個弟子:“你們誰拿了念珠,只要放回原處,我不追究,佛祖也不會怪罪。”弟子們都搖頭。

以戒為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一天,佛陀和弟子們在羅閱只城外的一顆大樹下休息,有一位新出家的比丘名叫見正,心裡正在琢磨一個問題:佛陀說人有前世,為什麼人都不記得?若有後世,為何又不見有人回來報告呢?我要問一下佛陀。還沒開口佛陀已知道,世尊就先說道:弟子們,你們看這棵樹,本來只是一顆種子,現在已長成茂密的大樹,起初是種子時,還沒有樹根、樹干、樹葉和果實,在地、水、火、風四大的因緣作用下,種子才發芽,芽再生莖,莖再生葉,葉再生花,花結果實,展轉變易,雖然已經不是原來的種子,但又不離原來的種子。你們說,這些根莖花果還能再變回原來的種子嗎?弟子們都回答:不能。
 

以戒為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我問佛:為什麼太陽西下,人的影子會變長?

佛說:影為陰,人為陽。光明與陰暗勢如水火,此消彼長。當光明消逝,陰暗就會瘋長。要讓光明住在心中,使陰暗無處躲藏。

文章標籤

以戒為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【懷師箴言】你們問我人生問題,我平常告訴你們,人活了一輩子,就是三句話——莫名其妙的生來; 無可奈何的活著; 不知所以然的死掉。人生畢竟是苦;可是有一個不苦的東西,你去找,這就是佛的目的了。
 

以戒為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生活總會給你答案

 

以戒為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1 2
Close

您尚未登入,將以訪客身份留言。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

請輸入暱稱 (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)

請輸入標題 (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)

請輸入內容 (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)

reload

請輸入左方認證碼:

看不懂,換張圖

請輸入驗證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