同樣一部《金剛經》,世俗人研究,道親也在研究,學佛者也在研究,因為用心不同,乃至思惟的方式不同,結果也就大不相同。所以不要認為某人在學佛,就一定有好的想法,不一定。認為學佛者一定是慈悲的,也不一定,因為個人動機不同,因緣不同,雖然是佛法,對他也不見得有什麼直接關系。縱使是沒學佛的人,但他處處替人設想,有道德,有愛心,這等於接近菩薩的性格,雖然他不了解空性,但至少他不會墮落。所以佛法是要改變我們的內心,因為一切痛苦都是由於我執而產生了我愛、我慢,所以一定要摧破自我。如何打破我執呢? 就要具備金剛般若,只有金剛般若才能究竟解脫,不要被世俗的雜染所牽絆,隨時保持冷靜堅定的思想,才能產生般若的力量,有這個力量以後,對眾生只有悲心,知道如何引導眾生。
為了達成長遠的悲願,各位應該找一個善知識,一位根本上師,生命的引導師,幫助我們的生命。因為我們見不到佛菩薩,見不到本尊,也見不到佛,但是你可以找個善知識,代表本尊護法,代表三寶功德。當然,要親近一位上師,善知識,也要透過一段時間的觀察與了解,由他身上引起你對佛法的信心。因為我們在五濁惡世修行很容易退轉,但是這位師父能引起你對法的追求與信心,那麼他就是你的上師。但不能用世俗的感情來接近師父,那你就侮辱了自己的佛性,必須是超越男女,超越世俗的。不是利用對方,不是依賴的,我們的師父有如佛的示現一樣,以這樣的恭敬來依教奉行,對於他所說的話有如佛所說法一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