仁清法師:
佛教有一個很重要的理論就是:「因緣果報,毫釐不爽」,「因果報應豎徹三際」。由於很多人並不完全正確了解因和果的這一特性,致使產生了錯誤的理念,比如有人認為:家中有信佛的就行了,我本人不去修行也無所謂,佛祖照常保佑我……如此種種。這是非常愚癡的,因為:「佛教並不主張福蔭子孫說」。
仁清法師:
佛教有一個很重要的理論就是:「因緣果報,毫釐不爽」,「因果報應豎徹三際」。由於很多人並不完全正確了解因和果的這一特性,致使產生了錯誤的理念,比如有人認為:家中有信佛的就行了,我本人不去修行也無所謂,佛祖照常保佑我……如此種種。這是非常愚癡的,因為:「佛教並不主張福蔭子孫說」。
淨界法師:
我們看這個內觀的思想。諸位!如果大家佛號都念得差不多,我們假設每一個人對阿彌陀佛的皈依、對淨土的好樂是相同的,一個人臨命終的時候會不會往生,那成敗就在你內心的心理素質了。
淨慧法師:
學習佛法要懂得佛法有兩條根本規律:一條叫法從緣起,一條叫果從因生。這兩條規律是千經萬論共同闡明的根本大法,是佛教的根本特色、根本精神。明白了這兩條規律,就知道佛教講什麼。
淨界法師:
一般受戒學律,聽教看經,參宗坐禪,講到我們有很多很多的法門,比方說你持戒了,比方說你研究教理了,比方說你修止觀了,我們每一天會做很多很多的功課,當然你也會做很多的慈善事業。但是,你的心態用什麼方式去操作,就會有不同的結果。
大安法師 :
這個要注意了,自己一定要有正念。不能讓其他的東西附在自己的身體裡面,這個後果很嚴重。就好像一個屋子出了兩個人,你幹你的,誰來作主人?說不準附體還反客為主,你成了他的奴才了,你事事聽他調遣。
淨界法師:
佛陀在經典上說:「一切有情,皆依食住。」有情眾生的依止處有四個飲食是非常重要的:第一個是段食,「段」就是分段的飲食,我們吃的這些飯菜等等。第二個是觸食,「觸」就是我們六根接觸六塵的時候產生六識。假設我們所接觸的環境,都經常是不如意的環境,你的身體要好就有困難;假設你的六根所接觸的六塵,都是歡喜的,你色身的抵抗力會比較強。
淨界法師:
世間所有,若根身,若世界,皆由眾生生滅心中,同業別業所感,皆有成壞,皆不久長。身則有生老病死;界則有成住壞空。所謂物極必反,樂極生悲者,此也。以因既是生滅,果亦不能不生滅也。極樂世界,乃阿彌陀佛徹證自心本具之佛性,隨心所現不思議稱性莊嚴之世界,故其樂無有窮盡之時期。
淨界法師:
外道,我們看經典上,尤其是《阿含經》,其實它這個外道不是我們現在的外道了。現在外道是沒什麼章法,古時候印度的外道是有章法,那是九十六種外道。這九十六種外道,他們也想了生死了,他們在高深的禪定當中,也看到生死的可怕,他甚至於可以看到他來生的去處。但是,不幸的是他方法錯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