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陀在舍衛國時,有一天早上帶著弟子進城,城內人群聚集,人來人往,遠遠就看到一位老人流著淚、提著一個籃子,以哀怨的聲音在叫賣著。他手中的籃子裡,有一條才從水中撈起來的大魚,正在做生死掙扎。老人一邊叫賣,一邊埋怨地說:「為什麼我的兒子年紀輕輕就死了,讓我這麼老還出來賣魚?天啊!好不公平。」當佛陀走過這老人的身邊,就微微地嘆了一口氣。
再往前走,看到一隻豬,渾身都是爛瘡,沾滿了污穢,遠遠就傳來陣陣的惡臭。佛陀走過這隻豬的身邊,同樣也是輕嘆一聲。
佛陀在舍衛國時,有一天早上帶著弟子進城,城內人群聚集,人來人往,遠遠就看到一位老人流著淚、提著一個籃子,以哀怨的聲音在叫賣著。他手中的籃子裡,有一條才從水中撈起來的大魚,正在做生死掙扎。老人一邊叫賣,一邊埋怨地說:「為什麼我的兒子年紀輕輕就死了,讓我這麼老還出來賣魚?天啊!好不公平。」當佛陀走過這老人的身邊,就微微地嘆了一口氣。
再往前走,看到一隻豬,渾身都是爛瘡,沾滿了污穢,遠遠就傳來陣陣的惡臭。佛陀走過這隻豬的身邊,同樣也是輕嘆一聲。
【從溺死鬼到大富翁,只因為關鍵時刻的善惡一念】
光緒年間,江蘇人某甲,在上海租界一個洋貨商行從商,主人欣賞他的誠實,對他很信任。一年端午節前幾天,主人派某甲帶著小皮囊去南市收款。某甲從早上到中午,收得銀洋一千八百餘元。他又飢又渴,又惦記趕緊回去,匆匆在十六鋪茶樓喝點茶,就回商行了。回到商行,他驚呆了,皮囊沒有帶回來,倉促間又想不起來怎麼丟的。主人懷疑他私吞了,厲聲斥責,並且說如果不立刻歸還銀洋,一定送他吃官司。某甲百口莫辯,只有放聲大哭。
持續放生,有求必應,必得大富大貴!
放生,就是救命,放生就是積福,放生者大富大貴......。佛說:「蜎飛蠕動,皆有靈性。」持續放生、有求必應! 放生者,得到無限福報!不信請看古人歷史所記載的13個精彩放生公案:
南北朝(北齊)時,釋明勖,定州人。少年時自負不凡。讀《法華經》,知道清涼山是文殊菩薩居住的地方,便前往朝山。所有深林幽谷中,都一一遍訪。
偶然遇著一位相貌古怪的和尚,上前頂禮,問知來意後,那和尚說:「菩薩是願意度愚昧眾生的,應該發心求見!」明勖高興得到一個同伴,跟著他走了三天。來到東台半山,看見一間破廟,裡面有幾個僧人,相貌很庸俗,舉動也粗魯,明勖心生輕慢。這時天色已晚,便在這裡借宿。
學佛後,不要去講碰運氣,或者去算命。想算一算什麼時候更好。這個心,都是偷心。尤其是在生活中,小錢靠努力,大錢靠福報。福報承載著一切,包括你能遇到什麼樣的人,事情。這都是福德因緣感召。福德因緣所產生的力量,要遠遠大過人的思維選擇。
佛陀滅度後,印度出了一位阿育王。他統一了五印度,也造了許多殺業。那後來他就皈依了佛門,成為佛教的護法。阿育王可以說把佛教傳播到了全世界。阿育王想要供養佛陀的捨利。但人間已經沒有了佛捨利。阿育王就去問他的國師,是個阿羅漢。阿羅漢有神通,告訴他說,佛陀捨利只有在龍宮和天宮有,你想要供養,就去龍宮請。阿育王就帶了三萬兵,到了海邊去吶喊,叫龍王把捨利子拿出來。喊了很久,龍王也沒有出現。這時阿羅漢就跟阿育王說,你雖然是人間的王,但龍王是護法部的王。他的福報比你大,所以你叫他,他不出來。阿育王就問說,那我要怎麼做。阿羅漢就告訴他,你去修福報,你去齋僧,行善,這時福報就超過了龍王了。果然齋僧三個月後,阿羅漢就告訴他,這時你去海邊,你帶著一個侍衛去就好,只要彈指,龍王會來見你。阿育王就去了,到了海邊,三彈指,龍王出現了,是個年輕人形象,見到阿育王就鞠躬。然後問阿育王有什麼事,阿育王說要供養捨利。龍王就把捨利分給了阿育王,阿育王建了八萬四千塔。阿育王問阿羅漢,三萬兵去,龍王不出來,我為什麼三彈指,龍王就出現了。阿羅漢說,不是三彈指,而是你的福德所感召的力量。福德的力量,勝過外在的自然力。
修道要經過重重考驗,先是人道的考驗,再是天道來考驗。比如說做好事,不一定會馬上有好報,甚至惡報都來了。這就是上天給人的考驗,考驗你是什麼心來做好事。
王鳳儀善人是怎麼悟道的呢,他在三十多歲,去就一個叫做楊柏的善人。楊柏他一輩子行善,結果被關進監獄,那時王鳳儀想,好人如果遭受如此的冤枉,那以後誰會敢去做好事,大家都會罵好人沒好報了。所以王鳳儀就決定去救他出監獄,那時他又想,救不出怎麼辦?王鳳儀再一想,我把命交給天,捨命全交,就相信天。他一心想著救楊柏,在黑夜時見到了光明,就這麼悟到了。悟道後,他想,為什麼楊柏會遭遇牢獄之災呢。原因是,上天在考驗楊柏。而且王鳳儀還預知,六月後他能出獄。
吃牛的人,吉神回避、惡煞隨之,不吃牛的人,吉神隨之、惡煞回避
秋浦地方有一個戲子與人合作到外地演戲。當他演完戲要上船返鄉時,忽然聽到背後有人在叫他,原來是家鄉的一位鄰人。戲子對他說:「你已經死了,為了什麼事來找我呢?」鄰人回答說:「我因為客死異鄉,魂魄到處游走感到很痛苦,所以想要依附你回鄉。」戲子便讓他上船了。在船上,戲子便問他說:「你到了地府,閻王最重視的是什麼?」鄰人回答:「最重視的是吃牛肉。吃牛的人,吉神回避、惡煞隨之,不吃牛的人,吉神隨之、惡煞回避。」戲子聽了便說:「那麼我發誓從今以後不吃牛肉了。」話還沒說完,鄰人的鬼魂就大哭了起來。戲子很驚訝,於是問他原因,他回答說:「由於你發誓再也不吃牛肉,現在福祿壽三星已經在你身旁保護,我不能靠近你,因此就不能回鄉了啊!」說完就步伐歪斜不穩地上岸離去了。戲子回鄉以後,告訴大家這件事,從此全鄉的人都不再吃牛肉了。
南懷瑾
你要曉得,印度佛教,釋迦牟尼佛當時沒有創教,他不是教主,教主是後人捧他的。等於孔子也不想做教主,耶稣也不想做教主,他們自發的傳道,後人把他們捧出來當教主;如果出來是想做教主,那就是有限公司啰!
如何對待鬼神?一代高僧虛雲老和尚的「鬼神護法」!
很多人對佛教有两種誤會:一種認為佛教是有神論,因此屬於迷信,類似於天主教、基督教等等有神論的宗教;一種認為佛教是無神論,因為佛祖是人不是神。所以很多人,包括受過高等教育的人,都把佛教、儒家學説視為無學神論的宗教。其實這兩種看法都是不對的。
在很久以前,還是這座不知名的山上,有二塊頗具靈性的大石頭,被挑選到一個新建的佛寺中雕刻釋迦牟尼像。 雕刻發現第一塊石頭的材質比較好,決定先雕這塊石頭。 雕刻過程中,這塊石頭一直感覺很痛,就對雕刻師說:「我撐不下去了,你別雕了!」雕刻師回答它:「你撐過二個星期就好了,那時候你就會成為萬人膜拜的佛像,你只要再堅持一下你就有好的成就。」這塊石頭忍受著疼痛過了兩天,它發脾氣:「我不幹了!」這塊石頭不配合,雕刻師就沒有辦法雕琢,只好把它先放在一旁。
雕刻師把目光轉向第二塊石頭,他問石頭:「我現在要雕刻你,會很痛,你能不能忍受?」第二塊石頭說:「我絕對可以忍受,你就盡你的能力去雕刻好了。」雕刻師得到這樣的允諾,就放心大膽地工作起來。 果然,在整個雕刻過程中,第二塊石頭都沒有發出一聲抱怨,它被雕刻師雕刻成了一座完美的釋迦牟尼的佛像。 佛像開光以後,來寺院裡膜拜的人太多了,踏得寺院裡塵土飛揚。 寺院裡的人看到這種情況,就把第一塊沒有完工被廢棄的石頭打碎鋪在地上。 那塊因為怕痛而拒絕被雕刻的石頭,就這樣變成萬人踐踏的鋪地石。
夢參老和尚曾經講一個真實的故事,他在北京有個師父,這個師父不會敲法器,也不會做法師,他要蓋廟,也沒有信徒。怎麼辦? 他就每天拜地藏菩薩,拜了三年,業障消了,有功德了。
來了北京的一個鄉紳,看到這個老和尚怎麼誠心,就發心給他蓋廟。一下子就蓋了起來。這就是護法的力量!
人世間有八苦: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愛別離、求不得、怨憎會和五陰熾盛之苦; 人世間又有五福:長壽、富貴、康寧、好德與善終。
《三世因果文》中告知我們,人此世之福報、財祿乃前世布施而來,非強力之所能求。正所謂厚德載物,千金之財必是千金之人物。筆者在閱讀《太上感應篇事例—醒世錄》時讀到一則因果故事,富有說服力和教育意義,以飨讀者。
在《安士全書》前半部分,《文昌帝君陰騭文》的「廣義節錄」裡頭就記載這樣一個故事。說在清朝順治末年,有一個人叫梁石柱,家裡很富裕,他有一個愛子,這個孩子十九歲,生了大病,快死了,這父親非常悲痛。結果孩子忽然之間說出很驚人的話,直接叫他父親的名字,跟他講,說我前生是徐州的某人,當時我有三百兩黃金,跟你前生一同做生意,結果我得了病,要上廁所,你竟然乘這個機會,拿著利刃在我胸前一刀刺過來,就把我刺死了。而後你又自己拿刀割了自己的手,出來跟大家講,說我家裡來了盜賊,把我殺了,你這個手也被割了,這是誣賴過去了。
這個事情似乎人不知鬼不覺,可是你看這冤親債主找上門來,原來這生他是做了他的兒子。這兒子說,我那時候死了以後,就生到了睢陵王氏,二十年前的王某就是我。我死了之後三年,你也死了。你看他奪來的財富,他也最多是三年享用,也生到了睢陵這個地方,就是現在的你這一生,梁石柱。這個兒子說,我過去好幾年一直找你找不到,結果有一天,你到了縣裡的一個納銀的地方,就是我們現在講的銀行,那個櫃台那裡遇上了,當時我看見你就很生氣,就拿拳打你,你還記得嗎?梁石柱記得。兩個人不認識,上來就打,這都是前世冤家。當時你也沒介意,結果我當時沒幾天就悶悶而死,報仇沒報成,死了以後就投生到你的家裡做你兒子,今年十九歲。這兒子又說,現在計算一下你一生對我的供養,說我出痘的時候你給我花費了若干,你給我請老師花費了若干,給我娶媳婦花費了若干,考試、拜門生費若干,一條條這孩子都給他說出來,還有些零星小費等等,算一算這三百兩黃金的債已經還清了,但是還欠我一條命,你沒還命,但是現在念你對我這十九年的照顧非常的厚,所以我也不忍心殺害你。
《金剛經》在中國是一部很普及的佛教經典,是紀錄釋迦牟尼佛和他的大弟子須菩提問答對話的一部經。讀誦這部經的人很多,可是我們往往念過就算了,正和念佛一樣,念阿彌陀佛的時候,又有幾個人心裡存著阿彌陀佛普度眾生不可思議的無邊功德?我想在念阿彌陀佛的時候,如果心中能念念不忘阿彌陀佛普渡眾生的不可思議無邊功德,一定更能和阿彌陀佛相應,也更容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念佛如此,念經也如此,所以如果我們念《金剛經》時,能心中念念不忘《金剛經》的功德,一定更能和佛在《金剛經》裡講的道理相應,更能得到好處。
《金剛經》的功德這個題目,說得完整一點,應該是「受持《金剛經》的功德」。所謂「受持」,「受」就是接受,「受」比了解要更進一步,換句話說,了解了一個道理,生起了信心,所以誠心接受,這是「受」的意義。「持」是「持久」的意思,就是懂得道理之後,在心中念念不忘,且能應用在曰常生活上。所以受持《金剛經》,簡單的說,就是明白了解《金剛經》的道理,有了信心,誠心接受,而且憶念不忘,能用在曰常生活上,這樣才可以叫「受持」。這樣的受持讀誦,或為他人解說,並不一定要全部的經文,經中一再地說「乃至四句偈等」,就是指,即使是一小段,幾句經文,就已是功德大得難以想像了。
善惡終有報,不要等業果現前時才後悔
過去,在一座佛寺前的市集上,有一些做生意的攤子,其中有一攤是殺豬賣肉的,這位屠夫每天在市場賣豬肉,看到許多人進入寺內,出來的時候都是滿面笑容,覺得很奇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