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  《普賢行願品》裡第五個願是「隨喜功德」,這條聽起來很簡單,可是,等到真要你隨喜的時候,卻沒有這麼容易,因為眾生都有嫉妒心,都有障礙別人的心,所以稱之為「凡夫」。

  既然學佛了,皈依三寶,在依經典修行,正是要在自己心中生起嫉妒,想障礙別人的時候來回光返照。要隨順眾生的善行,方便成就別人的功德,自己有能力,就要幫助他,如果沒有能力,就要贊歎他。不是什麼好事情都非要自己親力親為才行,自己有能力做,就自己發心,沒有能力做,就隨喜別人的功德,這點很重要。

  能這麼一隨喜,你的「我相」就消除,你的「我執」就在減退,不然你雖念佛,卻永遠都會覺得自己念得最好,覺得自己很有修,你嘴上客氣,心裡卻不是這麼認為的,看到別人有學問、有才華,就會在背後毀謗他,有些毀謗是不經意的,「不經意」那就是不覺,這種不覺就障礙了自己的功德,讓自己的心沒有辦法清淨,念再多的佛、念再多的咒,都沒有辦法清淨,因為自己根本不曉得這是一種煩惱,也不曉得這種嫉妒心是一種業障。

  所以普賢菩薩教大家「隨喜眾生的功德」,在隨喜眾生的功德當中,更重要的是要「銷歸自性」,所謂「銷歸自性」就是:一切眾生的善行是稱性的,真如佛性當中具無量的真善妙德,所以當自己隨順他人並不是隨順心外之法,仍舊是隨喜自性本具的德能,這叫隨喜功德,凡是經典上講到「功德」,就是要離相、要清淨。

  在做一切善法當中,要離開「四相」,就是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。一般都是用「我相」做代表,因為有「我」才有其他的三種相產生。所以不管是在念佛,或是在讀經,都要做到「無我」,既沒有能念的我,也沒有所念的佛。

  初學在做是沒有那麼容易的,剛開始念,每個人都一定會有一個「我」在念佛,或有一個「我」在學習,到後來,因為你懂得隨喜別人,隨喜佛法的功德,那你的這個「我」就越來越小,再用功就得到「工夫成片」,甚至修到後來境智一如,能所打成一片,就叫做「一心不亂」,從這裡見性了,那就稱為「理一心不亂」,這「理一心不亂」是不是你心裡面都還念著「阿彌陀佛」這四個字?那就不是了。而是你透過這四字洪名、六字洪名消除了煩惱,見到了真心本性之理,所以叫做「理一心」。

  所有的人都要修普賢行,因為普賢行可以幫助你,增上你其他的功德,包括念佛、包括持咒……,這是講修行如何用心,是心法。所以開示常講的「隨喜功德」,不是只在善惡對待裡,它是離開是非、離開兩邊,沒有能所對待。表現在事相上,在你們的工作環境,家庭環境、學校環境上,雖然有差別相,但是在心態上,它是稱性的。所以,大家對於佛教所講的「實相」義趣要能明白,這是非常地重要。

  尤其近代修學淨土宗的人,多數認為「只要念一句佛號」就好,其他的道理他也不想懂,甚至他認為看其他的經典,就代表是你修學走偏了,有這種錯誤觀念的人,可以放心,學佛都依著佛經,依著祖師大德的開示,不會走偏,不會修錯,也不要認為自己可能會走偏,在《無量壽經》中就有講到,這一念心就是懷疑,「懷疑」是根本煩惱: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之一,懷疑能夠出生「不信」,你不信,那就會增長一切惡法,使你的道業退轉,使修行停滯不前,都是這「懷疑」在作祟,所以不要認為讀其他的經,會走偏掉,有這種念頭,就是在毀謗釋迦牟尼佛,除非佛講錯,你才會走偏。

  釋迦如來出世講經三百余會,所說的就是教導眾生明心見性而已,《法華經》上釋迦牟尼佛講,佛出世就為了開、示、悟、入佛之知見。所以世尊在滅度前,講《法華經》開權顯實,顯示如來的本懷,把他一生所說的法做一個總結,任何的法門都一樣,就是要眾生悟入佛之知見而已。所以,想要佛教能夠興盛,淨土宗能夠弘揚,必然要提倡明心見性,用其他的方法不行,尤其裝神弄鬼,搞附身、搞神通,這些外道也會,如果只修五戒十善,印度的婆羅門教的基本戒律就是五戒十善,所以,到印度去跟他們談起佛教,他只會覺得佛教是婆羅門教的一個支脈而已,但實際上,佛教跟其他的宗教確實不一樣,佛法講的是不生不滅的真心,而這不生不滅的真心,在淨土宗就是用持名念佛的方式,絕對可以證得。只要肯一心念佛,直念到能所脫落,沒有能念的「我」,也沒有所念的「佛」,當下不起念的時候,這一念靈明清淨本心,就是你的真如佛性,只要直下認取就可以了,也不用再參「念佛的是誰」,如果再參「念佛的是誰」,那就又頭上安頭,多起一個妄念,直下認取就可以了。

  常講的隨喜功德,是隨喜佛性,也就是隨喜「真如佛性」本具的無量功德,這才是普賢菩薩的隨喜功德。它的道理有這麼深,它的境界是這麼廣,一切眾生,上至等覺菩薩,下至阿鼻地獄的眾生,普賢菩薩都能隨喜,所以稱之為無盡的願行。

  不能把普賢行願解得很淺,或是解得很籠統,以為就是人家做好事,大家來稱贊他一下,就是隨喜功德,其實這只是隨喜功德其中之一而已,所以經典講的戒律,經典講的善法,都要能夠隨喜,要能夠隨順,這樣也是在修隨喜功德,教大家要持五戒,持菩薩戒,也都要能夠隨喜,見到人家持得好,也要能夠隨喜,不能夠毀謗,更不要去排斥其他的法門,要相信佛在經上講的「法門平等。無有高下。」自己在無量的法門當中,選擇淨土法門來修行,向佛陀學習,那必然能夠成就。心裡沒有對待法,所有的法門就都能成就。(當代佛教網--佛教文化網)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以戒為師 的頭像
    以戒為師

    老實念佛,以戒為師

    以戒為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