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淨界法師:

我們以前沒有發菩提心,是活在個人的慾望中。我們為什麼願意做義工呢?為什麼別人不願意做的事情,我願意犧牲我的精神體力,願意犧牲我的睡眠來做呢?因為我們有一種希求,希望能夠通過做義工的善業力,來招感來世的快樂。依這種有所得的攀緣心來做善事,這叫作善業。

就是說,你這個事情做完以後,你來生得到一種快樂的如夢如幻的果報,然後就結束了。對你來說,你的生命一點都沒有增上。

但是,這個地方的菩提心不一樣,你是法法銷歸心性,按照《法華經》的說法叫作萬行一心。你把所有六度的法門會歸到一念的菩提心,由菩提心的修學,又增長你般若智慧的觀照。

也就是說,我們過去修六度是在修一種「善業」,但是你發了願以後,你現在是在修一個「善根」。那不一樣了。這個時候自受用的菩提心,佛陀在經典裡面比喻作大地,你心中有一個大地來攝持一切的草木,攝持一切的善法。

舉一個例子。我們來看釋迦牟尼佛本生故事裡面的一個公案,談到佛陀在持戒時所發的菩提心。佛陀有一生是做一個龍王。佛陀做龍王那世,在龍宮裡面享受很多五欲的快樂。

有一天他就想,在這個世間每天快樂地過下去,一天又一天,這個人生沒什麼意思,應該來追求佛法。所以佛陀在因地的這個菩薩龍王,就從大海當中跑到陸地上,變成一個人的樣子,到寺廟去聽聞佛法,聽完佛法以後又受了八關齋戒。他想,受了八關齋戒,也不好回到龍宮那種放逸的境界去。他就跑到樹下去靜坐。

在樹下靜坐時,因為長時間的靜坐,很疲累,就打瞌睡了。打瞌睡以後,它的正念就失掉了,也就是他的這個畜生道的報通神通力失掉了,就變現出龍的原形,就是一條很大的大蟒蛇。這時有一個獵人經過,就看到,哇!這個蛇的皮真漂亮。他拿刀子就切了他身體的一塊皮,剝下來。

這個獵人在切大蟒蛇的身體時,當然蛇就驚嚇了,因為很痛嘛。他想:「這個小人物,我只要吐一口氣就把他給毒死了。」但是他又想:「我發了菩提心,受了八關齋戒,我要守住我的戒體,守住我的菩提心。」所以他忍住了。獵人把皮切走了以後,這個龍就想要慢慢爬到海邊,回到他的龍宮去療傷。

但是他流了很多血,就招感很多的螞蟻來吃他的肉。快到海邊時,他又思考:「如果我回到海邊去,那我身上這些螞蟻都得要死掉了。」

所以他就把身體佈施給這些螞蟻,然後發願:「願我以今生血肉之軀供養這些螞蟻的功德,在我來生成佛以後,用佛法的法味來度化它們。」後來這些螞蟻就變成佛陀的弟子了。

那麼,我們今天要說什麼事情?就是說,當一個菩薩依止菩提心在修善法的時候,他的善法是一貫的,互含互攝的。這個公案本來是在讚歎菩薩的持戒波羅蜜,但是你認為這個持戒當中有沒有佈施的功德?當然有,他有施捨的心嘛。他有沒有忍辱的功德?當然也是有。他也有精進,也有禪定,也有智慧。

諸位!你會看到,我們凡夫得果報時,跟聖人得果報不太一樣。我們凡夫得果報,它是片段的。你看有些人福報很大,他身體卻不好;那個人身體很健康,但是相貌卻醜陋。

就是,我們用攀緣心修善業,得果報時它是一碼歸一碼,一個果報歸一個果報。但是你看佛菩薩的功德一出現,他要是莊嚴,他一定健康;他要是健康,他也一定富貴。佛陀的功德是互含互攝的。

這樣講好了:佛陀的功德,這個果報一出現,菩薩的功德一出現的時候,是多元化的,因為他因地時有菩提心的攝持,所以他每個法都堅固。也就是說,他不像我們凡夫,修佈施的時候就盡量發脾氣,他就只是在修佈施嘛。

但是菩薩,因為他在修菩提心的時候,他也會兼顧到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,所以他得果報時不會帶有過失。這個水果一旦成熟以後,它只有甜美的味道,沒有任何的雜毒。為什麼?因為他有菩提心的攝持。

所以諸位!你今天如果不發菩提心,你修六度就很容易帶有攀緣心。一旦有因緣刺激你,你就容易起煩惱。所以你在修善業時一定夾雜煩惱,不是貪就是瞋,要不然就是高慢,就是嫉妒。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的果報永遠充滿著殘缺,人生永遠不圓滿。

因為我們因地的時候用自我意識的攀緣心來修善法,每個善念都夾雜了很多煩惱的成分在裡面,所以得果報時,這個水果雖然有甜美的一部分,當然也有一些毒藥,你必須要好壞都吃下去。因為因地夾雜、雜染,所以人生永遠不圓滿。

你修菩提心有一個好處,你在修佈施時一定會兼顧到其他的善法,你在修忍辱時也會兼顧到佈施、持戒。所以菩提心會讓我們因地減少過失,在果地時它能夠產生面面俱到的功德。

這個是講到自受用的菩提心,就像大地,有一個大地來攝持一切的草木,讓所有的草木都能夠正常地發展。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淨界法師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以戒為師 的頭像
    以戒為師

    老實念佛,以戒為師

    以戒為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