受賄的人,翻船的原因,也是所得超過了他的福報。超過越多,災禍越大。拿自己該拿的那份錢,才能睡得安穩、活得平安。 天意嗎
但凡進牢房的人,少數後悔做過的錯事,大多數歸結於自己的運氣不佳、或哪一步沒把握好。所以二進宮、三進宮的人數不勝數。出來後再犯事,總結上次失手的經驗教訓,再設計得周密一點,再小心一點,總是認為自己這一次一定能把握好,一定不會失手。 實際上,這些不是原因。受牢獄之災的真正原因是業力。只要造了惡業,一旦惡業成熟,災禍立至;或所得超過了福報,引來奇禍。不管設計得多好,總是有個差錯在等著他,陰差陽錯間,讓他陰溝翻船。辦案的警-察不是神仙,他們也是在找你的漏洞,你的業力決定了你一定要留下這樣或那樣的差錯,一定會讓你有一個疏漏之處。不管怎麼算,你算來算去算得過天意嗎
前幾天聽一位經銷商講,為了一個不大的項目的設備入圍,請項目單位一位主管領導吃飯,讓那位領導自己找地方、點菜。一個經濟不算發達的城市,一頓飯竟吃掉他2萬多元。事情成不成還不一定,項目又不大,能掙幾個錢也說不清楚。這樣做事,就是不近人情;這樣的奢侈,就是在快速消耗他的福報,這種人的官是當不長的,他的福會很快耗盡的。 我認識一位實權人物,也是這樣,在歌舞廳叫騙子,別人點一個騙子陪唱歌,他一次點四個騙子回酒店房間。日日酒會,夜夜弦歌,最高檔的娛樂場所,最奢華的消費,花起客戶的錢來如同流水。瘋玩了兩年,第三年因為機構變革,正當年華,什麼都不是了。這就是將他的福報快速消耗掉了。估計他能找出無數個原因,但一輩子也找不到這個根本原因所在
世間很多人都想當官,然後貪污受賄,不知道這是愚蠢至極的做法。即使是自己本該有的福報,如果享用太過,都容易招災,何況是不義之財?
他失去的福報、得到的災禍比得到的不義之財不知要多多少倍!簡直不可想像! 所以,真正的聰明人是絕對不會去幹貪污這種愚蠢的事情的。
現在大多數人的一生,基本上都是圍繞著賺錢、享樂而展開的。要知道:吃苦就是吃苦,享福就是消福。一個人的福報好比銀行的存款,如果只取不存,就會有透支的時候。如果不培福報,只知道享樂,當福報享盡,一切的不順就會顯現。
小偷也罷,貪官也罷,如果前世布施相當於一斤黃金的財富,等於存在銀行裡了。今世用定期存折來提取而已。人家存了一斤,再加上利息,提取十斤黃金,揮霍也是花的自己的錢
偷搶貪只是得錢的方式不同而已,,他們命中該得多少錢,那也有個定數
因果很復雜,因緣也是個人不同.
他有這個機會,也是算他有福報,但哪部分應是他,哪部分不應是他的,他不知道. 他貪污是出於貪念貪欲占有,不是遁因果拿回應屬於他的東西,他也看不到前因後果.仍是在無明造業,因貪嗔癡而造惡業.
那些錢其實從正當途徑也是可以得到的,只是因緣還不具足。凡人不知道因果,就以為那些錢是要用手段才能獲得的,殊不知因果不空,自己造的業還要自己償。該享受的錢財享受光了,福報也揮霍盡了,就只剩下償債了。不見很多貪官污吏此生的結果非常可憐麼?有的橫死,有的惡疾,死都死的不安生
真正明白因果的人,曉得一飲一啄莫非前定,他做小偷,偷來的錢是他命裡有的,命裡頭沒有,你去偷,看你能不能偷得到? 你偷不到。為什麼偷不到? 命裡沒有。偷來的錢、搶來的錢、用任何非法手段得來的錢,全是命裡頭有的,你說冤枉不冤枉!
命裡頭沒有,你用盡任何方法,一分錢也得不到。命裡有的,他用這些非法、不正當的手段得來,這是講緣。他如果不用這個手段,他這個錢財大概過個十年、二十年之後,他發了,他統統得到了,幾千萬、幾億萬,他會發了。他現在用不正當的手段來想得到,是把那個一、二十年以後的那個財現在就發了,現在一發發光了,後頭沒有了,所以麻煩就來了,是這麼個道理。
我們佛法裡面常講,祿盡人亡,祿是什麼? 你一生當中的享受。如果說你命裡頭有一百年的享受、受用,你自己不知道節儉,把它浪費掉,可能你五十年就用光,用光了,你壽命還有,你有一百歲的壽命,但是你的生活沒有了,換句話說,你五十歲也要死,那個死不是命注定的,是祿盡人亡,是你把你的福報糟蹋掉,這才是事實的真相。
所以明了事實真相,決定不做非分之想,決定不取非義之財,這不是命裡有的,你得不到的。既然命裡頭有的,何必用非法的手段來取得?那個就大錯特錯了!有福為什麼不曉得慢慢的享?何必一天把它享完?那叫愚癡!所以佛教給我們的方法,決定是善法,決定是與法相應之法。
諸法因緣生”,前世有福報是一個重要的緣,但“法不孤起”,要想得到財富還要其他緣分的配合,如果用正當手段促成緣分,比如勤勞、節儉、念佛、布施等等,即可享用無礙;如果用不正當手段獲得財富,比如貪污、受賄、偷盜、賭博,不僅迅速消福,而且種下惡業禍根
俗話說"吃虧是福"。吃了虧之後,比如說被人冤枉,被人誹謗,要是心裡很坦然,不起怨恨,則是消了業,就是福報。要是怨恨不平,則又造了業。
我們的民族有惜福、積福的傳統,比如吃飯要吃乾淨,不要浪費,不然會折損福報;上物不要下用,下物不要上用。比如水桶用舊了不要用作糞桶,襪子用破了不要用來抹桌子,帽子不要用來墊坐;要孝順父母,恭敬長輩;佛像佛經要放在較高的、乾淨的地方。而相反,如果長輩溺愛孩子,會很快地消耗掉孩子的福報。
很多地方的人喜歡給小孩或老人做壽,大辦酒席,殊不知這樣也非常折損福報。很可能老人可以活十年,給人這一拜,只能活五年。況且做壽時一般都要殺生,這些命債除了殺生的人和指使的人之外,自然也要他本人來承擔。如果親人死的時候這樣做,則是直接把亡人往惡道火坑裡推
前些年某地來了一個術士,有人請他測一個人,他問這個人有沒有當官? 人家問當官怎麼講? 沒當官怎麼講?他說:如果沒當官,則他還活著,如果當了官,則他已經死了。果然,此人是一個小電站的站長,剛剛死。因為他的福報小,當一個小官就把福報折損完了
古人說“有德配位”,也說“德不配位”。我們通常說一個人:別的領導坐在這個位置上都很和諧,很太平,為什麼你這個領導坐上這個位置以後,單位就接二連三地出問題,內部也不和諧呢?通常我們會說這個領導的福報不夠。什麼是福報?德性就是福報,一個人的德性夠了,福報就夠了。可是,我們寧願承認自己的福報不夠,也不願意承認自己的德性不夠,德不配位。
古人說“有德配位”,也說“德不配位”。我們通常說一個人:別的領導坐在這個位置上都很和諧,很太平,為什麼你這個領導坐上這個位置以後,單位就接二連三地出問題,內部也不和諧呢?通常我們會說這個領導的福報不夠。什麼是福報?德性就是福報,一個人的德性夠了,福報就夠了。可是,我們寧願承認自己的福報不夠,也不願意承認自己的德性不夠,德不配位。
有些領導帶著他的團隊幹得很開心,團隊很和諧,大家的收入很不錯,工作量也不大。即便工作量大,大家也不抱怨。換了一個領導,他一心想提高大家的福利,而且不讓大家累著、餓著、渴著。可是為什麼大家卻不願意跟著他幹,很多人還想造他的反呢?還是他的德性不夠,德不配位。如果他的德性夠,坐在這個位置上,一定是內部和諧,外界平安。
在民間有一種情況:有些人發了大財,結果生了大病,或者家人生了大病。某個人升了大官,結果家人去世了,或者家人生了大病。我們都說這是福報不夠。實際上就是德性不夠,德不配位。一個人敢承認自己的德性不夠,而不是福報不夠,再通過一種方法修德,當德性提升到一定高度,就配位了。如果德性不夠,坐在一個高位上,不僅自己像熱鍋上的螞蟻,手下的團隊也像熱鍋上的螞蟻,彼此都坐臥不安。
一個人的德性從哪方面體現出來呢?如何證明他的德性呢?一個德性夠的人首先一定量大。量大又如何體現出來呢?他做任何事情都不為自己考慮,不以自我為中心,他考慮的是大家的利益、大家的感受。我們佛門裡說的“無我”就是這個意思。當一個人達到了無我,他的心量、他的胸襟自然就大。胸襟夠了,才能容納萬物。既然胸中包含了萬物,需要什麼時,自然就會擁有。
一個有德性的人一定能忍辱負重,不能忍辱負重,說明他的德還沒有真正建立起來。一個有德的人做事肯定不會從自我出發,而是從大局著想。比如你是一個部門經理,你首先考慮的是你這個部門員工的利益和感受。你是一個總經理,你會考慮整個企業所有員工的利益。只有處處考慮大家的利益和感受,大家才會接納你,擁護你。至於個別人不理解你,不接納你,那也在所難免。一個團體裡如果有三分之一人說你的過錯,那說明你真有這方面的過錯。
我們如何完善自己的德性呢?必須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宗旨,否則我們的德性是不可能建立起來的,也不可能完善。如果一個人的德性還沒有建立起來就已經有了一定的位置和影響力,結果是非常可怕的。單憑我們的能力是很難讓大眾信服的。別人即便所謂的服你,也是帶著不屑一顧、貢高我慢的心態,是不得不服你。古人說如果你以能力服人,別人會造你的反;如果以德服人,別人絕對不會造你的反,甚至會效忠你,為你赴湯蹈火,萬死不辭。
當你做事不順心,遇到逆緣的時候,如果你抱怨,你不僅沒有進德,而且還在失德。無論何時遇到逆緣,都要反省自己以前沒有站在大眾的立場,傷害了大眾,所以現在做事才會遇上逆緣。有些人很有才華,但是到處漂流,不被重用。社會上並不缺乏有才華的人,尤其是我們中國最不缺人才。中國的人口占了世界的五分之一,什麼樣的人才都有。可是為什麼有些人會懷才不遇,不被重用呢?因為別人不信任你,不敢重用你。他所謂的用你,只不過是利用你,或者是看著用你,絕對不會對你敞開,把舞台、空間完全交給你。只有當你把內在的德性展露出來,讓人家確信你的德性過關了,人家才會把舞台完全交給你。
一個人被人喜歡,或者不被人喜歡,一定是有原因的。我們喜歡一個人或者不喜歡一個人,也是有原因的。在座的可以問一問自己:老板為什麼不喜歡我?或者老板為什麼喜歡我?老板不喜歡你,你可能會說:“老板有眼無珠,老板偏心。”老板為什麼會偏心呢?實際上沒有一個老板是傻子,每個老板對屬下都很了解,只不過不說而已。凡是能達到一定層次的老板,他的心量比一般人都會大一些。有時候你不認可你的老板,那是因為你只看到他的缺點,沒有看到他的優點。如果你的老板真的像你所說的那樣一無是處,他不可能坐在那個位置上。如果你真的像你所說的那麼有能耐,為什麼會久居人下,沒有坐在某個位置上,而且還一直在抱怨呢?
一個人才一定有德性,只有有德性的人,才能稱之為人才,單有專業知識和技能是不能稱之為人才的。尤其是只有專業知識技能、沒有德性的人絕對不能用,他的破壞性和殺傷力是非常大的。德性比學識、能力、技能更重要。你有學識,有能力,有專業技能,沒有德性,永遠也找不到立足的空間。一個人憑知識、能力、智慧可以征服某個人、某個空間,但是很快就會被否定,被推翻。除非他先以德立足,在立德的基礎上把才華、能力施展出來。
我們崇拜偉大的人物是崇拜他們什麼呢?就是他們的責任心。如果偉大的人沒有責任心,只有智慧、能力,我們會崇拜他們,仰慕他們嗎?是因為他們在肯負責任的基礎上有智慧,有能力,有德方配位。在社會上做事,很多人是憑手段,用心計,這些只能逞強一時,最終都會被識破,被推翻。
德性不夠,想有好的身體、好的人脈關系也是不可能的;德性不夠,再好的環境,你也住不進去;即便住進去了,你也會渾身不自在,睡不著覺,做惡夢,生病。遇到這種情況,我們往往會說是自己的福報不夠。剛才我說得很清楚,何為福報?德就是福報。因為你沒有膽量承認自己的德性不夠,所以寧願說自己的福報不夠。你找原因沒有找到根上,所以你怎麼修福報也修不起來,福報永遠都不夠。如果你承認自己的德性不夠,再去修福報為大眾為人民,福報很快就會修起來,人民大眾看到你都生歡喜心,都認可你,都願意與你相處。
為什麼有些人一見面就讓人不喜歡,不接受呢?我們通常說與他無緣。什麼是緣?還是你的德性不夠。如果你的德性夠,為什麼和眾生沒有善緣呢?善緣也是建立在德性的基礎上。縱觀古今歷史,很多人位高權重,顯赫一時,但下場都很慘,這就是德不配位。很多人有知識、有學問、有能力、有頭腦、有手段,通過這些爬到了一定高度。高位置容易爬上去,但是你坐在上面是否舒服呢?你面對的是和風細雨,還是狂風暴雨?你受到的是八面來風的攻擊,還是八方來朝?
所以,在此奉勸大家一句:當你碰到別人不喜歡你的時候,你不要抱怨。你越抱怨,他越不會喜歡你,久而久之,你沒辦法接受他,他也沒辦法接受你。當你碰到你不喜歡的人或者他不喜歡你的時候,你除了在心中虔誠地、默默地向他鞠躬、忏悔之外,沒有第二個辦法可以改變你們之間的逆緣。學佛的人都相信輪迴,我們今天見面一定是前世有緣。可是見面之後,結果每個人都不一樣,有的是善緣,有的是惡緣,有的是無記性的緣。何謂無記性的緣?彼此見面以後談不上好,也談不上壞。如果碰到這種緣,你可以主動向對方示好,把內心向他敞開,接受他,這就叫做當下結善緣。
當你碰到逆緣,與對方無法溝通時,回到家裡,在心裡默默地反思反省。當我們的頭腦無法彼此溝通時,就要用我們的心靈與對方的心靈溝通,這是一種化解惡緣的方法。如果你和他有機緣一起共事,你就不要處處把你的智慧、能力、才學顯露出來,而要想辦法把你的德培養起來,讓你的德自然地流露出來。但絕不是炫耀你的德,而是站在對方的立場,設身處地地為對方著想。做事的定力不夠,很容易被動搖。比如在這裡大家都認可我剛才講的觀點,也願意這樣去做。但是一到社會上,又不由自主地被所見所聞的現象所轉了,當你發現別人騙了你,心裡很不平衡,也要想辦法騙回來,把今晚我所講的都忘到九霄雲外了。
別人騙你可以,但你千萬不要去騙別人;別人陷害你可以,但你千萬不要去報復別人。否則,彼此的惡緣永遠沒完沒了。
每個人都渴望自己的前途一帆風順,都渴望出門遇貴人。實際上我們的前途、我們的貴人都是自己一手打造的。如果這個世界有一個萬能的主宰者,這個主宰者就是我們自己。今天的果是昨天的因,今天的因又是明天的果。你今天的五官、今天的命運,和你的起心動念有密切的關係;你未來的結果和你現在的起心動念也密切相關。
我們每生起一個念頭,都會在宇宙中留下一個烙印。這個烙印會落在哪裡呢,被誰接收到呢?當我們生起念頭時,有時是有針對性的,有時沒有針對性,只是內心自然地生起一個念頭,比如:我想發財。我們並沒有把這個念頭鎖定在某個人身上,或者鎖定在某個區域內。當這個念頭生起以後,就會在虛空中自由地飄蕩。如果我們是想與某個人合作發財,或者想做某件事發財,這個念頭就是有目標、有針對性的。
第一種情況,在日常生活中好多事情剛開始都是好的,但做著做著就變成了惡的,通常就是因為彼此的起心動念沒有針對性。第二種有針對性的起心動念。比如你與某個人合作,你們之間是善緣,那麼從始至終都是善緣;如果是惡緣,則從始至終都是惡緣。因為你們彼此的起心動念是有針對性的,在這重逢時,看似無緣,實則有緣在先。所以,所有的結果都是我們自己一手打造的。
既然結果是自己一手打造的,我們就有一個不可更改的理念:每一個起心動念都必須是善念,不能起惡念。當你意識到自己剛才起了惡念,馬上就要反省。如果不反省,這個惡念就會在虛空中飄蕩,一旦被誰碰上,這個人就會被影響。我們每個人既是發射器,也是接收器。每一個念頭投射到宇宙中,都會被不同的人接收到。我們起的每一個念頭都會影響到整個地球、整個宇宙。所以我們的和諧不是取決於別人,而是取決於我們自己的起心動念。如果每個人都能注意自己的起心動念,保持內心和諧,那麼整個地球、整個宇宙都會很和諧。
人有兩套系統,一套是身體,一套靈性。靈性這套系統是不需要睡眠的,從古至今無論過多少年,它都是蘇醒的,宇宙有壞,它不會壞。而身體這套系統百年就要輪換一次,它健康與否,莊嚴與否,聽話與否,取決於心靈這套系統。兩套系統彼此關聯又互相影響。當我們的耳朵聽到不如意的話,眼睛看到不如意的事,如果我們沒有智慧,心量不夠,就無法接受,無法容忍,就會生煩惱,生嗔恨心。這時候受傷害的不僅是我們的身體,我們的心靈也會深受其害。
有一種人很有能力,做成了很多事,卻遭到了同行的嫉妒、毀謗和陷害。為什麼會這樣呢?因為他把精力都放在能力的培養和提升上,沒有放在修德上。其實當你把德修好了,自然會有能力、智慧。即便沒有能力、智慧,也會有,有智慧、有能力的人會向你靠攏,變成你的能力和智慧。所以你也不需要專門去修能力,修智慧。有德就擁有一切。無德,什麼都得不到,什麼都會失去;即便你通過自己的智慧、能力、手段、計謀把想要的拿到手,你也沒辦法永久地擁有,沒辦法獨享。人世間的事就是這麼微妙:你不想要的東西,大家都給你;你想要的東西,大家都不給你。
德體現在哪裡呢?就是胸襟廣大,能忍辱負重,能犧牲自己,奉獻自己,能拋開自我來考慮問題,來做事。什麼是道德?道是體,德是用。其實,真正的德才是智慧和能力。
智慧、手段、知識、能力,這些並不是最重要的,最重要的是我們的德性。如果不在德性上下功夫,而在其他方面下功夫,可以說就是捨本逐末。其他東西你抓得越多,你越狂妄,越浮躁。只有抓住了德,在你的身上才會體現出寧靜、柔和、寬廣,否則體現出來的都是鬥志昂揚,極端自我。
按理說一個人關起門來默默無聞地做自己的事情,不應該遭來外界的非議。可是為什麼很多閉門造車的人最終還是失敗了呢?我們會說這個人不善於搞外交關係,只會待在自己家裡,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幹活。何為外交?搞外交用的不是手段手腕,也不僅是靠學識、能力、智慧,這不叫外交,真正的外交靠的是德性,是慈悲,是奉獻,是無私。如果你的外交不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,是很危險的。在某個範圍內,可能能力、學識、智慧很管用。可是到了一定高度,靠的就不再是知識、能力、技巧了。這時候如果你沒有超然的德性,別說你坐不住這個位置,就是坐在這個位置上,無數個大眾用心靈發射過來的冷箭也把你射死了!
你們看詛咒的“咒”字,上面兩個“口”,下面一個“幾”,幾是無數次的意思,兩個口,一個是心的口,一個是口齒的口,內外兩個口不停地念叨就是咒。當大家都向你投遞善念,你的能量體就增大了;如果大家都帶著惡念,帶著抱怨向你投射,你的能量體就越來越小。如何讓眾生都帶著善念向你投射,而不是帶著惡念向你投射呢?除非你的德性修為到位了,這時候聽到你的眾生不會毀謗你,見到你的眾生也不會藐視你,大家都會贊歎你,仰慕你。
想有一定高度,需要的是德性,而不是知識、能力。必須加強自身的德性修為。德性修為不夠,不僅上不去,就算你到了那個高度還會出問題。為什麼會出問題呢?就是古今中外數千年來大家都講的一句話——德不配位。
一般人從來不會去注意自己的起心動念,只有當不好的果出現時,才會後悔,才會反省,才會懺悔。果來的時候能反省,能懺悔,也還算是個明智的人。可是更多的人是果來的時候,都是抱怨、憤怒、抵觸。
學術爭論是很正常的。你可以闡述你的觀點,我可以闡述我的觀點,學術從來都是百家爭鳴,百花齊放。尤其在當今這個世界,全球政治一體化,全球經濟一體化,唯獨全球文化是多元化,百花齊放,萬家爭鳴。學術觀點不同,有什麼可大驚小怪的?你可以發表你的觀點,我可以發表我的觀點,他可以發表他的觀點,為什麼非得要求你我他對一件事情的觀點是相同的呢?難道你和我的觀點不同,我和他的觀點不同,我們彼此就要互相诋毀嗎?今天這個時代已經不流行一言堂了!今天這個時代在學術上就流行百花齊放,各抒己見!
一個人的作風沒有問題,你不需要诋毀他;他的經濟沒有問題,也不需要诋毀他;他在政治上沒有問題,你也不需要诋毀他。政治有問題,有黨組織會處理他;作風有問題,他的內部會處理他;經濟有問題,他的領導會處理他。學術觀點不同,能叫有問題嗎?所以在座的將來出去弘法,如果別人的觀點和你的不一致,你不需要诋毀他,你可以談你的觀點,沒有必要把精力放在诋毀他人上。
比如今天在座的吃了同樣一個蘋果,有的人說這個蘋果是酸的,有的人說是甜的,有的人說是澀的。為什麼大家的感受會不一樣呢?因為每個人的身體不一樣,偏愛不一樣,所以感受也不一樣。所以每個人說的都是一家之言、一己之言、個人之言。
你越诋毀他人,你的嗔恨心就越重,你的靈魂受到的傷害就越深,你不喜歡的東西、你不認可的東西,別人未必不喜歡,不認可。想在學術上搞一言堂是永遠行不通的,想在學術上搞壟斷是絕對不可能的。在學術上永遠都是有多少人就有多少張嘴,就有多少觀點。如果沒有一部分人把心放在學術上,大家都把心放在政治上、經濟上,這個社會會和諧嗎?會穩定嗎?會太平嗎?你們可以想象這個世間會是一個什麼樣的結果,可怕不可怕呀!
只是因為你的觀點與他的不一致就诋毀你,這是什麼行為呢?每個人都有各自不同的緣分,不同的空間,屬於你的緣分給別人也拿不去,不屬於你的,給你,你也接不住。
無論你從事哪個行業都會碰到競爭對手。剛開始競爭靠的是價格、質量、服務、信用。競爭到最後靠什麼呢?也就是最後的服務與信用是什麼呢?就是人品,就是德性。沒有過硬的德性,世間的競爭你無法立足,出世間的修道你也無法得道。而且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一個團隊。如何才能把一個優秀的團隊凝聚在你的麾下呢?靠手段技巧只在一定的時間空間內有用,過了這個時間空間就沒有用了。但是有了德,在任何時間,到天下任何一個角落都有用。
不同的人你講同樣一句話,講同樣一個道理給他們聽。有的人聽完了感激涕零,痛改前非;有的人聽完了覺得有道理,但不去落實;有的人聽完了生嗔恨心,在心裡罵;有的人聽完了馬上跑了,你說一句話,十個人聽了有十種不同的理解、十種不同的感受、十種不同的結果。也許你說這句話只有一個用意,但是十個人理解為你有十個用意。
為什麼同樣一句話,每個人聽起來感覺都不一樣呢?因為每個人的偏愛不一樣,素質修養不一樣,修為層次不一樣,人生觀價值觀不一樣……不在一個起跑線上不要緊,價值觀不同不要緊,能力不同不要緊,智慧有高低之差也不要緊,重要的是我們有一個共同的目標,正因為我們有一個共同的目標,盡管我們的素質、價值觀、能力、學識、智慧都不同,我們仍然能走在一起。既然我們有了這個共同的目標,為了實現這個目標,我們每個人在自己的本位上就要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。在企業管理上有一個理念:員工的價值觀不統一沒有關系,能力素質不在一個起跑線上也沒有關系,但是大家的願景,也就是最終的目標必須一致,否則這個企業、這個團體無法管理,無法生存,無法持續發展。
一個人到任何地方都要工作,都要付出,都要被約束。到任何地方,只要你付出了,也都會有收獲。但是到任何地方你想要完全地自由自在,那是不可能的。當初造化在造人的時候,我們就是一個不完美的個體,需要另外一些因緣的輔助才能發揮十分的作用,否則我們永遠只能發揮五分六分、七分八分的作用。萬事都要因緣具足才能發揮十分的作用。我們所修所行都是把因緣聚集在一起,當因緣具足了,你的理想、他的理想、我的理想都能實現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