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界法師:
修慈悲忍辱的善行。瞋恚心有兩種人,一種是放逸的人,動不動就發脾氣。要談的是第二種人,在唯識學對治的瞋恚,是對治一個修行者的瞋恚。因為修行者本身有很高的自我要求,對道理了解得多,但是他往往會把他所知道的道理,除了照自己,也會拿來照別人,造成我相、人相的對立。
一般脾氣特別大的人,個性都比較清高,放逸的人不敢有脾氣,因為放逸沒什麼資糧。很努力修行的人,資糧力夠又特別清高,煩惱慾望淡薄,就容易發脾氣,看誰都是放逸的境界。佛陀告訴我們修自他交換,每一個人來到人世間,都有他的業力。業力變現成果報的時候,都有他的位置和定位。人跟人之間,你是做母親,你是做媳婦,你是做兒子,在一個家庭就有定位了,這是過去的業力,相逢就是有緣,過去生你們各種的緣結合在一起。
你做母親,遇到子女跟媳婦,你要想,其實他講一句話觸惱你,不是故意要觸惱你,因為每一個人都想離苦得樂,他只是站在他的位子,認為這樣子做,對他能夠離苦得樂,你不能苛求,因為我們也想離苦得樂,想離苦得樂這種心態是同理心。其實每一個人只是想追求快樂,如此而已。如果我們今天站在他的位置,也可能會講出同樣的話,做出同樣的事情,因為我們想離苦得樂,此心相同,大家只是扮演不同的角色,所以我們沒有比別人高多少,只是我們站在這個角度,扮演一個長輩的角色。
自他交換消除人我的對立,人跟人最可怕就是,你用你的妄想,捏造出對立的我相、人相。你假設他想傷害你,你假設他是沖著你來。你只要把我相、人相拿掉,會發覺人跟人之間,只是諸法因緣生如此而已,每一個人站在自己的角色,追求各自的快樂,如此而已,沒有對立相。
佛陀大智慧,開出自他交換的法藥,要你把人跟人之間的對立的關係搞清楚了,其實他不是沖著你來的,他只是想要追求快樂,這一點跟我們完全一樣。這樣你的脾氣就發不起來,他只是想追求快樂,這是合理的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