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大修行者有大福報,大修行者有大功德。

比如:一個修行者向佛菩薩祈求一個孩子,「便生福德智慧之男」或「生端莊有相之女」。這孩子的福報,也並不是父母的賜予,而是過去世修行的結果,只是因緣成熟,今生到有緣有福之人家投胎而已。一家人共同享受的歡樂和富足,則是過去世他們的「共業」所致。

修行人通過一定的修行方法,經過一定的修行時段,確實會改變很多東西,比如:家庭更和睦,身體更健康,生活更富裕等等。那怎樣看待一個修行者與其它家庭成員的因緣關係呢?

修行,是自己的事情!

所謂「因緣果報,毫厘不爽」,就是「未作不得,已作不失」,也是「種何因,得何果」,也即是「自作業,自受果」。這跟其他人沒有關係,即使父母子孫也不相干……

《泥犁經》說:「父作不善,子不代受,子作不善,父不代受,善自受福,惡自受殃。」

《無量壽經》說:「善惡報應,福禍相承,身自當之,無誰代者。」

《涅槃經》說:「父有過惡,子不獲殃,子有過惡,父不獲殃。各自之死,善惡殃咎,各隨其身。」

世人不知有因果,因果何曾饒過誰?

什麼都想要,又不知道怎麼去求,就變成了妄想紛飛,自然心難以平靜。欲求心定,一是要有長遠的目標,二是要深信因果,不為眼前誘惑所動,懂得立身處世之道。

因果規律告訴我們,想要得到什麼,就要付出什麼。對他人仁慈、慷慨、誠信、友愛,自己就會得到美好的果報;反之,傷害他人,最終都會傷害自己。這些都涵攝了一般社會道德所提倡的內容。因果之理能夠讓人們更加自覺自律地遵守道德,而且提供了很多實踐的方法。

佛陀知道因果的規律,但不是鎖定了因與果,因的改變在於我們自己。

人生的際遇是由業果決定的,這一生有福無福,取決于過去有沒有積福、造福。因果通三世,今生的命運很大程度上受到過去世的因影響,而今生的行為又為來世種下了種子。

不要怕被人看不起,只要自己好好努力,命運是可以改變的。因緣果報,宿世的因也要結合今生的緣才能成熟。此外,生命不是靜止的,只感過去的果,而是一直在流動,因果重重無盡的。當下既是過去的果,也是未來之因,未來比過去更重要,豈可不努力?

不能把現在的因與過去的果混淆,這樣去理解因果,本身就錯亂了,現在所造的業是在為未來種因,而不是影響過去。此外,學習因果不要用來觀察他人,這是極大誤區,會讓我們對苦難喪失同情,為惡業找到借口,善惡模糊、行為無力。要用因果來觀察與指導自己,遇境平和、積極行善。

懂得用因果來抉擇行為,就是一種智慧,不是隨自心認為「好」或「不好」的。

因為每個人種的因不同、結的緣不同,所以感的果就不同,從一個果相上來看,人生肯定是不公平的。每個人生來就累積了無始劫來的業力,這一生的出生就是一個果相的呈現。但從因果律上來看,人生是公平的,造什麼因感什麼果,每個人都可以主宰、改變自己的命運。

堅定造自己的善業,因果會準確無誤地回答一切。「不落因果」墮入斷滅空,「不昧因果」方為中道。

常常有人說,前世做了什麼我又不知道,為什麼今生要來償還呢?這種說法看似有理,其實是一種對立的情緒罷了,把前世與今生對立起來,甚至因眼前的不如意而起怨懟之心。業果是一個規律,種什麼樣的因就感什麼樣的果。不管肯不肯,我們現在所受的,都是過去自己所造的。

世人不知有因果,因果何曾饒過誰?不管是否知道或相信因果,我們的生活就是在業力的軌跡之中,遵照著因果之律。了解了這個規律,我們就應該好好經營現在,不要用還債的心情,而要用種因的心情去面對一切。

因果甚深,有的高僧大德重病是重罪輕報,也有人因為懺悔使得某些病痛消除,不能一概而論。祈求與懺悔,都離不開業果之理,要明其理,不能只看表面。

堅信因果,善有善報,積極種因。只活在現實的世界裡,人就會變得很庸俗;只活在理想的世界裡,人就易同現實脫節。既要有真善美的理想追求,又能坦然面對現實世界的種種不如意,其中的關鍵就是信仰和智慧。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因果報應 共業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以戒為師 的頭像
    以戒為師

    老實念佛,以戒為師

    以戒為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