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  現在要講猴子的故事了。這一段“朝三暮四,朝四暮三”的故事,很有名的,在《莊子》裡也講到過。

  【宋有狙公者,愛狙。養之成群,能解狙之意,狙亦得公之心。損其家口,充狙之欲。俄而匮焉,將限其食。恐眾狙之不馴於己也,先诳之曰:“與若芧朝三而暮四,足乎?”眾狙皆起而怒。俄而曰:“與若芧朝四而暮三,足乎?”眾狙皆伏而喜。物之以能鄙相籠,皆猶此也。聖人以智籠群愚,亦猶狙公之以智籠眾狙也。名實不虧,使其喜怒哉!】

  “宋有狙公者,愛狙。養之成群,能解狙之意,狙亦得公之心。”狙公,一個養猴子的老頭子,狙就是猿猴,猴子也分很多種類。宋國有個人因為喜歡猴子,所以養了成群的猴子,他懂得猴子的意思,猴子也懂得這個老頭子的意思,人跟動物心靈相通了。“損其家口,充狙之欲。”這人的經濟不充裕,他把全家人的生活節省下來,為了養猴子。“俄而匮焉,將限其食。”猴子很會吃,這樣會吃窮的,他想把猴子的糧食限制一下。“恐眾狙之不馴於己也”,但是怕這些猴子不接受。這就是心理作用了,我們現在研究人的心理學,我稱之為機械心理學,是呆板習慣性的。譬如養狗,敲敲鑼叫狗來吃飯,敲慣了以後,狗到時間就來。如果鑼一敲,狗來了,一看盤子裡頭空的,它很自然會流出口水來,因為引起它的欲望,屬於心理作用。

  這一段養猴子的故事,也講到這個問題,不過不像現在科學的說法,而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。這個老頭子怎麼辦呢?跟猴子商量,“先诳之曰:與若芧朝三而暮四,足乎”,他說我早晨給你們三個芧頭,晚上給你們四個,夠不夠?他問了以後,“眾狙皆起而怒”,猴子就咬牙咧嘴,發脾氣了,不行,不夠。“俄而曰:“與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”,他說你們不要吵,那就再改,早晨給你們四個,晚上三個,夠不夠?“眾狙皆伏而喜”,猴子就點頭了,好!這樣就夠了。

  這一段故事很有意思,說明心理學是這樣一個道理,這是西方心理學走機械研究這條路線來的。所以現在的醫學研究,用白老鼠或其他生物來解剖實驗。我常常說,不能拿老鼠的反應推論到人身上,我們人畢竟不是老鼠啊!

  但是這一段故事,還附帶有群眾心理學、政治心理學等問題。群眾都是盲目的,如說這是中國古書裡的,他就不聽了。如果中間夾個英文、法文。他就認為這個很進步、很科學,他就信了。所以人是很可憐的,朝三暮四與朝四暮三不是一樣嘛!所以你們年輕的將來講中國文化,像我這樣說,別人不會信你,你盡管東拉西扯,把西方人的名字扯上去,然後加一些科學的花樣,他就信了。這就像養猴子朝四暮三,它們就滿足了,大家就說你學問好。你們做法師的,尤其做老師的,一定要懂這一段養猴子的心理學。

  所以“物之以能鄙相籠,皆猶此也”,這是結論——這個生物界啊,都是能干有智慧的人與笨人相互混合利用。古人說“愚而好自用”,人類百分之九十九笨但又自認聰明。這一段的含義,歷代領導人都懂,所以有些帝王、有些高明做領導的人,看大家都不過是猴子而已,朝四暮三就可以了。所以智慧與不智慧的應用,差別就在這個地方,互相籠罩,你懂了這一個道理,就懂了一切應用。

  同樣的道理,“聖人以智籠群愚”,上古的聖人以智慧來領導人,這個“籠”字形容得非常好,把你裝在籠子裡,用智慧畫一個圈圈,想一個辦法,笨人就向裡頭鑽了。有人講,最大的籠子就是宗教家的話。換句話說,宗教家的話,就是“智籠群愚”。“亦猶狙公之以智籠眾狙也”,也等於這個養猴子的狙公一樣,用智慧牢籠把你套住,你跳不出這一思想范圍。實際上那些有智慧的人,領導一個社會,“名實不虧”,就算把名稱變了,實際上朝三暮四、朝四暮三,仍是七個,數目沒有變,你卻變過來了。所以你們懂了這個,再看人類的歷史,許多受騙的很有意思,都是願意受騙。譬如說我愛你,愛你就是愛你,可是說愛你愛到死,你還感謝他;臨死的時候,就是捨不得,不肯死,就是受騙一輩子。可是他願意啊!這就是養猴子的辦法,“使其喜怒哉”,這個喜怒之間,就是在這個辦法上變花樣。

  這一段養猴子的故事已經完了,告訴我們很多的哲學問題,我們已經解釋了一兩面,其他各方面要你們自己去參。讀道家的書,不要看起來容易哦!處處都同禅宗一樣,都是話頭,乃至一字一句都是問題,你能懂進去的話,也就應用無窮了。

  【勞神明為一而不知其同也,謂之朝三。何謂朝三?曰:狙公賦芧,曰:朝三而莫四。眾狙皆怒。曰:然則朝四而莫三。眾狙皆悅。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,亦因是也。】

  這一段是罵世人的,也是最高明的警告世人。剛才講到庸,庸不是馬虎,不是差不多,而是得其環中,恰到好處。換句話說,庸也不是後世所講的庸庸碌碌,叫笨人為庸人的庸。高度的智慧,高到了極點,但是看起來很平凡,這個才是庸的道理,得其環中之應用。我們人就不曉得用這個庸,自以為聰明的人,都喜歡亂玩弄自己的聰明,所以聰明反被聰明誤。笨人吃虧在哪裡啊?不曉得玩弄自己的笨,所以更笨。聰明的人玩弄自己的聰明,所以也笨。

  那麼這些人為什麼笨?“勞神明為一而不知其同也”,都是把自己的精神和聰明,向一點上鑽。這個一,不是道復通為一的一啊!不要搞錯了,那是向牛角尖那一點上鑽。“而不知其同也”,而不曉得向大同方面鑽。這些人叫什麼?就叫朝三暮四。中國文化經常罵人朝三暮四,就是出於《莊子》。什麼叫朝三暮四呢?

  從前有一個狙公,就是養猴子的老頭,動物園的園長,他養了好多猴子。那些猴子喜歡吃板栗,養猴子的老頭,本來早晨喂四個,晚上只喂它們三個。有一天這個老頭子忽然好玩,對那些猴子講,明天開始,早晨喂你三個,晚上喂你四個。嘩!全體猴子吵了起來,這個不行,受不了,會餓。他說,不要吵,不要吵,還是照舊早晨喂四個,晚上喂三個。猴子於是乖乖的說好,這樣可以。

  這裡莊子罵世界上的人,都是像這一批被高明的人玩弄的猴子;反正是七個板栗給你吃就是了,時間安排的不同,位子安排的不同,你不曉得有多高興!罵你一聲混蛋,你就氣得要命;喊你一聲老太爺,您好您好,對不起,您天下第一,萬歲,你就高興了。實際上啊,都是被人家玩弄。這就是朝三暮四,暮四朝三的道理。所以他最後的一句結論,“名實未虧”,等於這個喂猴子的老頭一樣,板栗一天還是喂了七個,並沒有變,只把觀念變一變,大家就受不了啦。你不要看這是個故事啊!這就是社會學、經濟學、政治學,什麼哲學都在裡面。

  整理自《莊子諵譁》《列子臆說》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以戒為師 的頭像
    以戒為師

    老實念佛,以戒為師

    以戒為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