忏悔是佛法修行最重要的一個科目,說實在話,所有一切修行法統統是忏悔法。不隱瞞自己的罪過這叫忏,悔是後不再造。再重的罪業都不怕,只要能夠覺悟、能夠回頭,能夠忏悔,都能成就。

  不要以為忏悔是念念想著你的惡業,那就錯了。為什麼?你想一遍就又造一次,天天想就天天造,你這個惡業怎麼能斷得了?

  那怎麼樣叫忏悔呢?念阿彌陀佛就是忏悔,我心裡現在只有阿彌陀佛,惡念沒有了,這是真忏悔,諸位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。千萬不要在佛像面前訴苦,我造了什麼什麼罪業,佛菩薩你原諒我;你這麼做,在佛菩薩面前又造一次業。你一天念一遍,就一天又造一次,你這個惡業永遠消除不了。

  佛教給我們,不要去懷念過去那些惡業,要常想佛菩薩,使這個惡業的印象慢慢淡掉,慢慢沒有,這就消除掉了。佛教我們把念頭轉過來,想佛菩薩,這是一大轉變,這就是回頭。諸佛菩薩、大聖大賢,贊歎勇於忏悔改過的人。

  對不起自己是“慚”,對不起諸佛菩薩是“愧”。諸佛菩薩教導我們,我們還不覺悟,怎能不慚愧!樂於接受批評,認真反省;有則改之,無則加勉。能夠每天反省自己的過失,改正自己的缺點,就叫做忏悔。對於自己起心動念、一切行為,乃至於工作,天天在改進,天天有進步,所以忏悔就是精進,就是日新又新。

  一個人能從善如流,過而能改,在這一生決定有大成就。忏悔,是能改過自新、後不再造。真正忏悔,是非常稀有難得,這是諸佛如來都贊歎的。

  我們以前迷惑顛倒,造了許多的罪業,我們現在真心忏悔,我們改過自新,這個罪業能夠忏除。真修行,不是念多少經,或念多少佛,而是能真心悔過。做早晚課,是修忏悔法門。天天忏悔、天天改過、天天向上提升,才有法喜。

  忏悔不是追悔,追悔是罪上加罪。為什麼?你每想一遍就又造一次罪業。每想一次宿惡,阿賴耶裡面那個印象又深一層,又加一次,這怎麼得了!這不是忏悔。“忏悔”是把業障消除掉,“追悔”是把那個業障再增加。這個要覺悟,要真正覺悟!

  佛法,決定不懊悔過去,過去事情做了就算了,不要再去想它。忏悔法門就是:我做錯事情,我向大家表白,從今以後不再做這個錯事情,這叫真正忏悔。去念那些罪過,這個真是糟糕!天天念那個罪過,哪有不墮地獄的道理?那是修地獄法門。

  想阿彌陀佛,念阿彌陀佛,你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!念佛,是最好的忏悔法門。念阿彌陀佛,才是真正的忏悔滅罪。假如念佛的功夫伏不住煩惱,貪嗔癡慢這個念頭還會常常起來,我們應該要有大慚愧,要真正痛切忏悔!

  我們只要有一念回頭,佛菩薩就會來幫助,真的是“感應道交,絲毫不爽”。佛法講,極重的五逆十惡罪都可以忏悔;只要至心忏悔,念佛求生淨土,也能往生。造作五逆十惡罪業在臨終前徹底忏悔,他也能往生,是“忏悔的力量”去往生的。

  佛告訴我們“罪從心起將心忏”,罪業是從心裡生的;把心裡面生罪業的念頭洗掉,就是真忏悔。一個惡念起來,馬上阿彌陀佛,這個業就忏掉了,所以念佛是真正的忏悔!

  有些人一生造了很重的罪業,臨命終時,善知識勸他念佛,他知道自己罪孽深重,痛切忏悔,一心念佛。一聽到阿彌陀佛的名字,他生歡喜心,歡喜心就是忏悔,就是悔改;他知道錯了,一心念佛,雖然念佛的時間很短,結果也往生了。這是他過去世有很深厚的善根福德,善知識這一提醒,在這一剎那當中把他喚醒了!這一類是屬於忏悔往生。忏悔的力量不可思議!

  造了極重的罪業,決定墮阿鼻地獄的人,要是一下覺悟,真正回頭,真正忏悔,念佛都能夠往生。臨命終時忏悔念佛還能往生,可見念佛法門真的“三根普被,凡聖齊收”!

  我們中國俗話說“浪子回頭金不換”,在我們這個世間造五無間罪業的人,一悔改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那就是浪子回頭。凡夫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總有兩種:第一種是平時依照經論方法修行,積功累德,這是一種三輩往生者。另外一種是悔過往生,就是我們講的忏悔,這是一生當中造極重的罪業,到臨終時候才忏悔。

  忏悔往生,品位高下也不一定,主要是看他忏悔的心。如果他忏悔的心是純真,改過徹底,那個品位也非常之高。我們在《觀無量壽經》看到阿闍世王,這個人在生的時候是造五逆罪,殺父親、害母親、破壞佛法,這個罪非常非常之重,那是決定墮阿鼻地獄。

  阿闍世王也算是過去有善根,臨命終時忏悔,念佛往生。釋迦牟尼佛給弟子們講,阿闍世王往生,他的品位是上品中生,可見得那個品位非常非常之高;極重的罪,也能夠有這麼高的品位,他是真心忏悔,徹底忏悔。

  《楞嚴經》“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”裡面所說的,“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”,是最徹底、最究竟的忏悔法,這是諸位一定要知道的!

  往生西方世界有兩個方式:

  (1)一個是自己修行,積功累德往生的,三輩九品。

  (2)另外一種是造作五逆十惡罪業在臨終前徹底忏悔,他也能往生,是忏悔的力量去往生的。

  造作五逆十惡罪業也能往生,這是淨土法門的超異殊勝之處!所以,我們決定不要輕視造作罪業的人。臨終一念真誠忏悔,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什麼品位?是不是下品下生?不一定。忏罪往生的人,就看忏悔的力量來決定品位,所以,忏悔的力量非常大!

  我們平常泛泛地這樣修行,往往抵不過他真實忏悔的力量,還不如他們,可能這些人將來的品位還在我們上面,很難講的。真正忏悔不容易,非常難,這一回頭真的不得了,一回頭確實是菩薩行。

  古時候在印度,天親菩薩早年學小乘,毀謗大乘。以後接受他哥哥的教誨,覺悟了,向佛忏悔,拿著刀准備割舌頭。他哥哥止住他:“你割舌頭干什麼?”“我錯了,說了好多壞話毀謗大乘。”他哥哥說:“你過去用舌頭毀謗大乘,你今天何不用舌頭去贊歎大乘?”他一下就明白了,所以造五百部論贊歎大乘,這叫真忏悔,行動表現。

  我們看近代的蕅益大師、印光大師,年輕的時候讀儒書,謗佛法。到以後明白了,覺悟了,忏悔回過頭來,不但不謗佛法,還剃頭出家,弘揚佛法,這才叫做真正忏悔。

  我們做錯了事情,過去陷害別人,現在真正明白了,回過頭來了,我要如何來補償受我害的人?我要怎樣去幫助他?這才叫真忏悔。沒有行動,都是屬於假的。沒有行動表現,換句話說,還沒有覺悟,還沒有回頭,說得再好聽也沒用處。

  諸位要曉得,五逆十惡往生也絕不是僥幸的,這一點要特別注意!而是這個人在過去生中,他的前世修行淨土,他有相當的功夫。

  那為什麼不能往生?大概心裡對這世間還有牽掛,沒能放下就去不了。這一生得到人身,遇到的緣不好,遇到的惡緣,交了壞朋友,所以一生造了很重的罪業。遇緣不好!幸好臨命終時,遇到善知識,善知識勸他,他豁然覺悟,是這麼一個道理。

  他過去世要沒有很深厚的善根福德,善知識怎麼勸他,他也不會回頭。這是善友一提醒,在這一剎那當中把他喚醒了,所以這一類是屬於忏悔往生。

  所以,我們決定不能夠存僥幸的心。不要看到經上還有這一條,“五逆十惡臨終十念都可以往生”,就錯誤地以為現在多做一點壞事沒有關系,臨終忏悔還來得及。惡心不可有,你要是存僥幸的心,那就是惡心,那個心太惡太惡了!

  你要曉得臨終往生,必須要具備三個條件,你臨終有沒有把握?

  第一個條件:頭腦清楚,這是最難的。

  我們看到許多病重的人,已經迷惑顛倒了,已經不省人事了。到不省人事的時候,善知識勸他沒用處了。臨終時一定要頭腦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這一點很難很難!你看幾個人在臨終的時候有這樣好的瑞相。凡是臨終頭腦很清楚的人,縱然不學佛,他也不會墮惡道,他來生一定還是人天去享福。

  會墮惡道的都是迷惑顛倒,糊裡糊塗才入惡道。哪有一個聰明人,頭腦清醒的人會去作畜生,作餓鬼?不可能的!墮三惡道都是糊裡糊塗去的,迷惑顛倒!墮落到那裡面去的,這就是我們常講的神智不清。在臨終的時候頭腦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這是很難很難的事情,我們想想,臨終可能嗎?

  第二個條件:遇善知識。

  第三個條件:這個善知識要一定勸你念佛求生淨土,要勸你念其他法門就不行了。勸你念地藏菩薩,勸你念藥師如來,那就不行了,那就沒用處了。善知識一定是勸你念佛求生淨土,你一聽就覺悟,立刻就接受,就肯悔改,這樣才行。

  這三樁事情,在臨終那一剎那之間統統具足,很不容易,所以我們決定不能存僥幸之心。我們學佛,佛陀的教誨決定要放在心上。經上字字句句的教誨,決定要落實在生活上,要把它做到,這叫做真忏悔。

  天天念佛,你就念上一萬遍,心裡頭對一切人還有恨的意思,對一切事還有不如意的念頭,你沒有回頭,你沒有忏悔,你該怎麼墮落,還是怎麼墮落!

  忏悔,要在真誠,真正忏悔,說老實話,忏悔的力量是無與倫比的。我們一般人這個忏悔心的確發不出來,心裡想忏悔,實際上過幾分鐘就忘掉,錯事情還照干,這個不叫忏悔。

  真正的忏悔,就是孔老夫子講的“不貳過”。我知道我這個事情做錯了,我以後決定沒有第二次同樣的過失,犯別的過失可能有,犯這個過失決定沒有了,這叫真正忏悔!

  我們在《觀經》裡面,看到阿闍世王造五逆十惡之罪,他在臨終的時候真忏悔,真正改過,他念佛往生上品中生,我們讀到這個經文都非常驚訝!這就是我們中國人常講的“浪子回頭金不換”,他是個壞孩子,但是他真的知道改過,真的回頭了,那是個真好人!阿闍世王是真心忏悔,所以他的品位一下就拉高。我們不要輕視造作罪業之人,說不定他在臨終一後悔忏悔,品位比你高,這是事實。忏悔的力量不可思議!

  在日常生活中,我們一定要用真誠心、清淨心、平等心來處事待人接物,絕對不能輕視別人。要知道,世出世間許許多多事不可思議,不是我們平常人能夠見得到的,不是常識能夠判斷的。造作罪業的人最後忏悔,他要是誠心誠意徹底忏悔,他的品位一下就高了,往往比我們一生修行的人還要超越。所以,忏悔的力量非常大。我們修善往生是三輩九品,造作罪業臨終忏悔的力量也成就三輩九品,所以念佛法門無比的殊勝,真正不可思議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以戒為師 的頭像
    以戒為師

    老實念佛,以戒為師

    以戒為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