世人會珍惜貴的東西,貴重的東西難得,比如金銀珠寶,就特別珍惜。浪費便宜的東西,比如說米飯,以為容易得到,就不珍惜,輕易浪費。要知道,浪費自然界的東西,更為損福報。
比如說水,有的人洗衣服,水都是嘩嘩流,覺得一噸水才幾塊錢。或者去吃快餐,米飯吃不完,就扔掉。一碗米飯才幾毛錢。或者衣服,衣服很便宜,穿的不喜歡,就扔掉重新買過。這個是誤區,就是用錢來衡量價值。
世人會珍惜貴的東西,貴重的東西難得,比如金銀珠寶,就特別珍惜。浪費便宜的東西,比如說米飯,以為容易得到,就不珍惜,輕易浪費。要知道,浪費自然界的東西,更為損福報。
比如說水,有的人洗衣服,水都是嘩嘩流,覺得一噸水才幾塊錢。或者去吃快餐,米飯吃不完,就扔掉。一碗米飯才幾毛錢。或者衣服,衣服很便宜,穿的不喜歡,就扔掉重新買過。這個是誤區,就是用錢來衡量價值。
錢從哪裡來?
佛教主張三世因果——過去世、現在世、未來世,輪迴是無始無終的。如果我們在過去世很吝啬,未曾布施,那麼即便今世得到了億萬遺產,也未必有福享用; 如果我們在過去世多行布施、廣結善緣,那麼即便今世出生於貧困之家,長大成人後,也依然能福報具足。給大家講四個小故事吧。
讀《金剛經》,一定會讓你的生意更成功;讀《金剛經》,一定會讓你的工作更順利;讀《金剛經》,一定會讓你的身體更健康; 讀《金剛經》,一定會讓你獲得不可思議;
人生是一場遊戲一場夢,尤其重要的是讀《金剛經》,會讓你在遇到失敗的時候不消沉,因為你看到的失敗不過是一個假象,不過是一個遊戲,你不會被一個遊戲擊倒;
佛陀無比慈悲,在宣講戒律時,最初講怎樣受戒,通過何種方式受戒,以及怎樣才能得到戒體; 當我們得到了戒體,受持了戒律,中間再宣講怎樣去護持戒律,護持相續。比如說要經常親近善知識,要具備正知正見,要了解戒條中很多允許和不允許的地方; 最後宣講犯戒之後如何懺悔,怎樣恢復戒體等。
一個明白佛理的智者,犯戒犯錯之後知道怎樣懺悔,也知道通過何種方式快速恢復戒體。一個不明佛理、不懂取捨的愚者,犯戒犯錯之後,因為不知道怎樣懺悔與彌補,過患非常大。
編者按:禅宗有一句話,如人飲水冷暖自知。學佛也是如此,很多時候我們若非親身經歷,很難領會無常之意,對於因果、輪迴也就不能真正深入領悟。其實讀書為學,學佛悟道,都是一個道理,先要虛心涵泳,然後切己體察,才能不斷增長。將佛法與生命分開,怎能提起力量?
單憑一股宗教熱情,對法本身不能安住,心性就無法定下來。
問:什麼叫做念佛三昧?
慧律法師答:念佛三昧就是理一心三昧,還有事相的三昧。也就是說,我今天不管我道理懂不懂,我道理懂不懂,我就念「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……」他行、住、坐、臥已經變成習慣了,煮飯也「阿彌陀佛」,切菜也「阿彌陀佛」行、住、坐、臥統統是「阿彌陀佛」,這個叫做事一心不亂,這個叫做事相,這個叫做三昧,事相一心三昧。
弘揚佛法,提升我們民族的素質,提升我們中國人的道德水平,就在佛教裡面。沒有佛法的熏陶,我們的道德是上不去的。儒家的道德,它也要建立在因果的觀念當中。《尚書》、《周易》,包括孔子,也都在談因果問題。儒、道、釋三家的聖人,都離不開因果。這個《安士全書》,周夢顏居士說:人人信因果,天下大治; 人人不信因果,天下大亂。就這個道理。那由輪迴可以過渡到道德的層面來。那麼我們要思惟,這個神識它來——來了就叫生哪,它是怎麼來的?
神識離開,它去什麼地方? 是以什麼樣的力量決定它去什麼地方? 這是第二個層面的思惟了。好,這種思惟,佛告訴我們是隨業緣、業力來決定的。不是上帝或者神,或者佛菩薩來給你安排的。這是自因自果的。你神識是隨著你的善、惡業哪個強而來投生的。這個業緣,就是我們在(前世)、這一世所造作的業。(來,隨前世業;去,隨前世余業、這一世業)造業的工具就是身、口、意。這個業造成了,就構成了一種力量,這就叫業力——卡瑪karma。那神識呢,就是隨著這個業力而投生的。